日前,从河南省获悉,生物质发电企业普遍面临电价不合理、补贴无法及时到位、无专门排放标准、并网难等困境。据了解,同为可再生能源,生物质发电却没有光伏、风电“风光”,由于自身规模小,在产业政策上,生物质发电常常只能参照其他可再生能源品种。
实际上,大多数生物质发电项目,不仅是能源工程,更是环保工程和民生工程。仅根据项目的能源属性给予配套政策,显然是不够的。相比于其他可再生能源项目,生物质发电项目体量小、发电量低,但在精准扶贫、拉动就业、惠农增收、保护环境等方面却发挥着独特的社会效益。
相对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完善的补贴退坡制度而言,生物质电价今后将如何调整、产业扶持政策将如何变化,企业心里没有底,也就不敢甩开膀子进行长远的业务布局。据了解,生物质发电电价起初是统一的,后来随着秸秆焚烧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均单独制定了电价,只剩下“小众”的填埋气发电还执行着十多年前的电价。
河南百川畅银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韩旭称,生物质发电项目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不仅融资成本高,而且融资渠道有限。此外,生物质发电规模小,受政策波动影响大。融资难,首先源于银行对行业不了解,其次体现了银行对产业稳定发展信心不足。
相较于燃煤发电,生物质发电含硫低,排放治理主要针对氮氧化物。目前,秸秆发电与垃圾填埋气发电均没有专门的环保排放标准,而是参照火电标准,由于各地区主管部门对此理解不同,对企业的要求也差异较大。据介绍,秸秆发电实现超低排放,比燃煤发电难度更大。因为秸秆在燃烧过程中会出现波动,要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就必须把排放峰值压到最低。
业内呼吁,尽快出台针对秸秆发电和垃圾填埋气发电等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环保排放标准,更有利于产业的长远持续发展。出台专门标准,并不意味着要降低生物质发电的排放标准,而是要更有针对性,更适合生物质发电的产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