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大唐已连续两年净利润大幅亏损。数据显示,其2016年、2017年分别净亏损17.76亿元、26.49亿元,公司股票于2017年年报披露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若2018年继续亏损将被暂停上市。
最新财报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ST大唐实现营收15.71亿元,同比下降59.41%;实现净利润2.52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7.76亿元。预计,2018年1月至12月累计净利润将实现盈利。尽管*ST大唐已通过多次变卖资产实现扭亏,但前三季度净资产依旧为负值。根据规定,若今年净资产不能扭亏,*ST大唐依旧无法避免被暂停上市的风险。
公开资料显示,*ST大唐北京科研中心项目自2014年7月开始施工,2017年6月竣工,并于2018年5月取得《不动产权证书》。该项目土地面积2.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6万平方米;截至2018年6月底,北京科研中心项目成本合计4.97亿元,账面净值4.73亿元。
而在拿到《不动产权证书》仅两个月后,*ST大唐就宣布将该项目整体出售。今年7月26日,*ST大唐公布上述资产出售计划,并称此举为“盘活资产、回收资金”,本次交易预计扣除各项税费后收益约为4.58亿元。
在这些ST公司进行“保壳”最后冲刺的同时,针对一些过去经常踩踏红线的“敏感”动作,监管部门保持了密切关注。
有分析认为,从理论上讲,经过资产转让或重组,可以有效减轻上市公司的资金压力、优化上市公司的业务,从而使上市公司重新焕发持续经营的能力。但应警惕的是,很多年末突击进行“保壳”的公司往往会涉及内幕交易、虚增资产等违规行为。
与往年年底频频上演的“摘星脱帽”行情相比,今年上市公司的年底保壳大战多了一丝“打而不响”的意味,市场反应普遍平淡。个股表现也是相差甚远。
短期受市场情绪面影响,*ST 摘帽主题可获得明显的超额收益,但这只是短期的股价表现,中长期就不是如此了。以往不少*ST公司会联合外部资金,利用比如资产重组、实际控制人变更等重大预期进行抬高股价,这些所谓预期往往只是噱头,只能支撑短期股价的抬升。
业内人士表示,净资产实现扭亏的方式不外乎几种,一是通过主营业务盈利还债;二是剥离高负债公司;三是通过出售固定资产盈利。而目前来看,*ST大唐通过主营业务盈利还债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年内能否成功售卖成都线缆的股权,对其而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