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召开的四届金融风险高层论坛上,法国前财长、法国engie公司战略委员会主席、野村证券欧洲首席顾问埃蒙德?阿尔方戴利(EdmondAlphandéry)对记者指出:“虽然中国和日本的经济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中国不会落入日本式流动性陷阱之中,中国现在6.5%的GDP增长率还是很强的。”
12月1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风险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特大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第四届金融风险高层论坛暨《中国金融风险报告(2016)》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旨在聚焦我国金融发展与风险管理,关注我国金融风险年度状况和热点金融问题,深度剖析我国金融风险的核心问题。
金融风险研究院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合作成立,自201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金融风险高层论坛,并于2014年首次发布《中国金融风险报告》。在本次蓝皮书发布会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冯培指出“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活动中最核心的内容,而金融风险的测度又是风险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因此,准确而有效地测度、管理金融风险,不仅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
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重点介绍,金融风险蓝皮书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关注中国宏微观层面的金融风险。其中,国际视角主要关注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动风险、全球股票市场运行与风险、日元经验对新SDR框架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启示、油价下行周期下的金融指标评析、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主体风险等五个方面。国内主要揭示了中国大类资产配置风险、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中国股票市场及股权类衍生品市场风险和中国股权众筹风险及防范问题。
在此次金融风险高层论坛现场,与会专家就自己关注的金融风险问题各抒己见。法国前财长埃蒙德首先从英国脱欧、各国大选谈到政治形势对经济及金融风险的重大影响,指出欧洲危机根源于欧元区成员国拥有各自金融政策的完全主权,并未结成真正意义上的联盟.。他同时表示,通过中国与日本经济数据的对比,其认为日本式流动性陷阱并非适用于中国,中国不会落入这种陷阱之中。同时,他并没有在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中看到很大的风险。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风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康霖从债转股角度考察特殊金融风险机制,认为在债转股的市场化选择中,其市场化定价应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企业双方协商确定,市场化债转股的重大意义在于消化银行不良资产,降低企业利息负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邱兆祥教授重点探讨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基础,提出实体经济的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一般会沿两条路径扩散与积累,一条是通过银行体系快速传导,另外一条是通过影子银行领域的刚性兑付积累,因此建议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及时化解金融风险隐患。
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秘书长詹向阳研究员从银行业角度谈到地方政府非市场化的“去杠杆”行为造成了银行的收益损失和流动性风险,指出清理过剩产能要注重保护银行债权,避免地方借机逃废银行债务。
部分专家在论坛中指出中国利率之高并非源于消费率太低,考察中国供给率不能单纯套用西方结构而忽略本国具体国情,中国的高储蓄率并非源于消费水平下降,而是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人口红利。另外,也有与会专家从本行业比较关注的热点角度,就业务内含价值评估的普适原则作出分析,认为内含价值评估应以投资者为导向,纳入经营决策和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使经营者行为与股东利益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