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12月9日报道,数据还显示,1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3.3%,远超路透调查预估中值2.2%。这是PPI连续第三个月同比正增长,并创2011年10月以来最大增幅,当时为上涨5%。
报道称,11月CPI环比上涨0.1%,PPI环比上涨1.5%。11月CPI中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
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2月9日报道,中国11月消费通胀水平连续第三个月上升,同时工业通胀水平远远超出预期。有鉴于此,中国政府需要密切关注价格水平,以遏制资产泡沫。
经济学家称,除食品价格上涨之外,中国依然强劲的房地产市场推高了家居用品价格和整体消费需求。近来,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使得中国生产者价格摆脱通货紧缩局面,从而改善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中国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11月CPI同比上升2.3%,高于10月2.1%的同比升幅。此前接受《华尔街日报》调查的14位经济学家给出的预期中值为11月CPI同比上升2.2%。
凯投宏观经济学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称,大环境就是,刺激措施推动下的中国经济复苏在今年助长了国内通胀压力。
报道称,造成物价上涨的一大原因是蔬菜价格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5.8%,将整体CPI拉高了大约0.37个百分点。
经济学家表示,在最新一轮货币宽松措施的推波助澜下,中国投资者纷纷押注蔬菜价格、特别是大蒜价格上涨。今年以来,大蒜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上个月,国家发改委官员表示,政府正努力通过增加供应来抑制投机。
外出买菜的62岁北京环卫工人刘云(音)说,像生菜、芦笋和大蒜这类蔬菜价格最近涨得比猪肉和其他肉类还快,特别是卷心菜价格过去半年翻了一倍。刘云说,为了省钱,她每天都会留意报纸上的食品价格指数,并去超市里买菜,超市里的蔬菜价格往往比附近的果蔬市场便宜一些,但有时候不那么新鲜。
报道称,中国11月PPI同比上升3.3%,而10月上升1.2%。11月PPI环比上升1.5%,而10月上升0.7%。经济学家此前给出的预期中值是11月PPI上升2.4%。
经济学家称,推动生产者价格上涨的因素包括上个月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攀升,以及基础设施支出推动国内需求增加。他们表示,政府引导钢铁和煤炭行业去产能也是一个原因。
未来几个月,中国政府可能会密切关注物价指数,以防出现资产泡沫和过度信贷。
交通银行经济学家刘学智表示,目前通胀看似温和,但上升趋势令人不安。
刘学智说,工业价格涨幅向消费者传导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