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3月北汽新能源获得首张资质算起,目前已经有15家企业获得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发得太多太快。”多数业内人士称,资质发放速度过快,鱼龙混杂,审批门槛提高在所难免。
6月4日,发改委、工信部两大部委联合发布《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发改产业﹝2017﹞1055号)指出,申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投资项目应符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第27号令)的要求,并对新建纯电动商用车企业提出明确要求。
在已经拿到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的15家企业中,从背景上看,拿到资质的15家企业中,有8家都有传统整车企业背景,零部件厂商3家,低速电动车转型企业、车辆设计、能源供应商各1家。
为何现在会有这么多企业拿到准生证?其背后主要是地方政府大力推动。
15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中,除去奇瑞新能源、北汽新能源等国有集团作为靠山的整车企业,新出现的10余家企业背后大多有地方政府的身影。如云度汽车,股东里不仅有福建汽车工业集团,还有莆田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背后是福建莆田市。江苏敏安汽车的股东里有江苏淮安开发控股有限公司,背后是江苏淮安市。
值得关注的是,资质集中下放的后果是,新能源汽车刚起步就面临产能过剩。
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拿到资质的15家新能源车企产能共约为117万辆。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传统车企已经超过了200家,总体产能规划已经超过500万辆。如果乐观估计,我国2020年所有新能源汽车的预计销量为20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