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9日,北京,在第十九届中国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项名为“巴铁”的中国原创发明惊艳亮相,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媒体争先恐后的报道这一“重大发明”。这是一种完全依靠电力驱动的,大运量宽体高架电车。“巴铁”也被称为“空中奔跑的巴士”和“陆地空客”,具有地铁一样的大运力,还能像巴士一样在地面上运行。
2016年8月3日,河北秦皇岛,“空中巴士”——“巴铁1号”试验车,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区闪亮登场。
据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介绍,“巴铁1号”试验车为一节车厢,车长22米,宽7.8米,高4.8米,额定载客数为300人。车厢内有55个座位,乘客区设有20根竖立扶手,满足高峰时段不同身高站立乘客的需求。
消息一出,微信、微博、门户网站,都被巴铁刷屏,虽然试验车仅有一节车厢,“走秀”路段仅300米长。然而在巴铁1号试验之后没多久,巴铁运营方资金链断裂、试验线停摆、拖欠设计款等多项问题就相继传出,然后相关人员突然从试验场地撤离,自此“巴铁”项目再无人问津。
其实自从“巴铁”项目诞生之日起,质疑声就一直伴随左右。这不仅是因为巴铁的发明人、号称发明家的宋有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还因为众多的专家都并不看好巴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就曾直言不讳的指出,“巴铁不靠谱,不能搞。”
其实从头至尾“巴铁”项目就没有任何的技术来源,至今也没看到任何研究机构或权威专家为巴铁的科学性背书,如今“巴铁”项目突然夭折实属正常。当然了,巴铁计划的推出或许压根就没想让它真正成功,将其包装成立体交通的概念只是为了圈钱骗投资而已。
根据调查,“巴铁”项目的背后竟然是一个做网络金融P2P的理财公司“华赢凯来”在运作。该公司利用巴铁这个尚在测试阶段的试验品,在全国布局数百家分公司,打着地方政府拟建巴铁“PPP”项目的名义,面向公众集资,100万元起投,年化收益12%,借此集资40多亿。
如今12%的收益不仅成空,连本金都无法赎回。2017年5月20日,华赢凯来首次披露具体兑付方案,包括率先兑付1%、房产兑付以及实物兑付等多种方式。现金返还从单张合同3万到5万的小额度开始。这就意味着第一次只能拿到300-500元不等的本金。就这点钱,实际上也并没有兑付到位,多位现场投资客说,自己并没有拿到这笔钱。
近日秦皇岛空中巴士“巴铁”实验设备开始拆除的消息传来,项目运营方华赢凯来公司就被投资者踏破了大门。有投资客前来赎回资金,却被告知用茶叶和酒抵债,“我20多万的投资,要多少酒才能换得回来!”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抵债的物品,价格明显虚高,一瓶市场价235元的酒,在华赢凯来的标价成了598元。
然而对于巴铁项目兑付是否出现很大困难的问题,自称“巴铁之父”的华赢凯来集团董事长的白志明则表示:“兑付在顺利进行中,非常顺利”。同时,针对“巴铁被拆”事件,白志明还坚持表示“那不叫拆,叫转移”。他重点强调了“转移”两个字,还表示,“完成使命了,去别的地方再去试验。”据说白志明还准备将巴铁带去印度、美国还有国内的其他城市进行试验。
如今,“巴铁”神话虽已落幕,但其衍生的金融骗局却并未终结,仍需要彻查追索,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巴铁”事件应成为一个深刻的教训,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偏听偏信,对不懂的东西要抱持冷静态度,多征求业内专家的意见,不要轻易受商家鼓吹,以免造成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