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个做绝缘子的行业内人士谈起今年的行情,从原料讲到竞争,最后以一句“再不涨价也顶不住了。”结束了谈话。
这家做绝缘子的企业在本地也算是小有名气,销量一直不错,质量和口碑皆有,听到他说自己要涨价时,在座的行业内人士皆是一脸了然的样子。成本竞争,则容易引发价格战。当企业在技术上无法找到新的盈利点,唯有求助于价格,而随着利润空间的越来越小,不少企业也开始积极寻找转型的方向。
我听到过电器城一个生意人这么说:“要质量好的,来我家没错。要便宜的,只能请你去别家了。”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只要厂家不是烧钱玩,便宜货必然在制材或其它方面上缩减了成本,可是便宜货带来的利润空间和销量仍吸引着许多人。
我相信每个企业面临这样的大形势的时候都会反复权衡,转嫁成本给环环相扣的用户是否是明智的选择。然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活下去才是第一选择,同时我们需要坚决抵制囤积和炒作引起的涨价潮。
企业在此情况下,也需建立适当的对冲机制,比如扩大出口销售、不断创新保持竞争力等措施来转移压力。我们可以认为,对多数企业来说,系统、全面和最终解决原材料涨价问题必须通过战略手段。或者说,最低限度大中型企业应该以战略手段为主,中小企业则以战术手段为主。落实到具体企业,都存在一个战略和战术的匹配问题。
理论上,应对经营成本上涨有三种方法:第一,开源,提高价格,转移成本上涨压力。第二,节流,降低成本,包括增加存货应对未来的上涨;第三,升级,通过技术、产品、管理创新来缓解压力。但是这些方法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只能是理论上行得通。
而多数企业能做到的就是——加强员工质量意识培训,减少不良品和返工,节省工时及材料浪费。
这里不得不提目前不少企业积极应对目前的大形势,实施企业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
就丰田而言,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即中国认为的精益生产,始于丰田佐吉,经丰田喜一郎,到大野耐一成形。
《丰田生产方式》出书始于1978年3月,中国翻译出版始于2006年8月。在大野耐一主持下40年代中开始的“多品种,少批量”的丰田生产方式,目的在于“彻底杜绝企业内部各种浪费,以提高生产效率”。
“准时化(JIT)和自动化(Jidoka)”是贯串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准时化:就是在通过流水作业装配一辆汽车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零部件在需要的时刻,以需要的数量,不多不少地送到生产线旁边。自动化:不是单纯的机械“自动化”,而是包括人的因素的“自动化”。
“人性自动化”的精神产生于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佐吉(1867-1930)发明的自动织布机(经线断了一根或者纬线用完,织布机立即停止运转)。机器的高速化使得工厂稍微发生一些异常情况就非常麻烦:不同规格的材料混进了机器、边角料卡住模具,设备和模具就会损坏;丝锥一旦折断,就会造出没有螺纹的不合格品眨眼间堆积如山。丰田公司的任何一个工厂几乎所有的机器设备(包括新的和旧的)都装有自动停止装置:“定位停止方式”、“全面运转系统”、“质量保险装置”。人只是在机器发生异常情况、停止运转的时候才需要,一个人可以管理好几台机器。自动化的关键在于赋予机器以人的智慧,同时还要设法让操作者的单纯“动作”变成“工作”,使人与设备有机联系起来。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丰田汽车的两大支柱通俗解释为:准时化就是刚好来得及;自动化就是故障自己停。
“均衡化生产”是丰田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条件。“看板”方式对于缩减工时、减少库存、消灭次品、防止再次发生故障起到巨大作用。彻底找出无效劳动和浪费现象并着手消除是丰田的务实态度。
把物、机器和人的作用组合起来的过程称之为“作业的组合”,而这种组合集中起来的结晶就是“标准作业”。标准作业表的三个要素:
周期时间:指生产一件工件或一辆汽车需要的时间,这是由生产量(即需求量)和机器的开动时间来决定的。一天的需求数量,以劳动时间除一个月的需要数量就能算出来。所以,周期时间是一天的需要数量除劳动时间得出的结果。
作业顺序:指操作人员在运送工件、机器上下物件时,按时间先后排列的工件加工顺序(但这不是产品沿着流水线移动的作业顺序)。
标准存活量:指作业时一些必要工程上的在制品以及停留在机台的物品数量。
其实,随着东南亚工厂的崛起,中国工厂的一些优势正在渐渐流失,而且随着国家对污染和浪费等现象的把控力度加强,原材料的涨价是必然的。从市场的长期发展来看,将环保不合格、以及原料浪费多的企业剔除行业,亦是行业洗牌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