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10月上旬承认数据造假。上周斯巴鲁汽车也陷入“检验门”,今年6月,日本高田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家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制造商因为气囊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大众、通用等汽车公司被迫召回数百万台汽车;去年4月,三菱汽车爆出“燃效门”,媒体调查后,该公司承认,对旗下多款汽车的油耗数据弄虚作假。而这一造假行为已经持续了25年。
日本制造丑闻正好给中国家电企业上了三课。对于所有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千万不要“沾沾自喜”:以看热闹的心态关注频发的日本制造丑闻,而是应该“未雨绸缪”梳理过去30多年发展过程中悬而未决的软肋,伺机突破。
最近10多年来,面对互联网浪潮的持续冲击,身处传统制造产业的大量日本企业,早就陷入“量跌利滑前路迷茫”通道中,却迟迟没有找到自救之路,不得不采取造假的权宜之计应对。真正令人可怕的,正是隐藏在造假背后的日本企业经营管理团队,以及一个走向末路的僵化组织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