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毫无交集的数据,经过一番交融,催生出全新的应用,激发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孕育出新的产业,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颠覆着传统的经济活动……数据挖掘显现的这一系列价值,正在推出一个以数据挖掘为核心的大数据价值输出新时代。
“一个世纪前,最有价值的商品是石油,今天则是数据。”福布斯网站发表文章预测,2018年将是大数据从技术阶段向应用阶段高速发展的一年。
巨头们亦为数据之战打得不可开交,最为有名的是顺丰和菜鸟之战。去年6月1日,菜鸟下线顺丰旗下快递柜系统丰巢的接口信息,同时,顺丰关闭了自提柜的数据信息回传。此次争议的焦点在于,顺丰指称菜鸟要求其提供非淘系(非阿里巴巴电商平台)数据;菜鸟方面则坚称,在过去的合作中,顺丰大量查询和使用丰巢中非顺丰的数据,远远超出了正常使用范围。
甚至有互联网企业负责人毫不讳言地说,“数据永远是刚需,从O2O到OMO,一切都是为获得数据。”数据红利,是人口红利的下一站。
用户产生的数据,成了企业赢利的燃料。但是,用户是否只能认命?
2017年,在硅谷浸染多年的皮埃罗·斯加鲁菲出版《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一书。在书中,他认为,“互联网上的商业模式成功的秘诀很简单:你给我一个免费的服务,我让你监测我的生活。我们渴望使用它们的服务,不等Facebook开口要,我们就每天主动上传大量的个人生活信息和图片。”他对欧洲过度注重个人隐私持怀疑态度。
大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其本身不带有优劣符号,关键在于持有数据的人如何运用。
原阿里云大数据事业部总监闫安曾表示,数据安全,就是数据可用不可见。如果A和B合作一个项目,A是银行,B是保险公司,如果A能看到B的数据,这种交换其实是很危险的。“什么叫可用不可见?在云端建一个虚拟的黑屋子,大家把数据放上去,可以在一起用,做一些事情,但看不到数据是什么。阿里云的很多创新创业项目,都是用这个模式做的。”
依据原腾讯副总裁的说法,保护隐私需要新技术,即“双向监视”,让侵犯隐私的人必须以自己的隐私来做交换。
当个体数据被一一抓取、储存、上传、记录,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就此定格为历史进程中的永恒坐标。历史的发展潮流沉淀而来的大数据,同时又在精确地记录和塑造着历史。
个体书写的历史在大数据的时代被一一储存记录,并被进一步处理后再次成为发展的动力。我们是该庆幸呢,还是该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