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方网
百方曝光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正文

中国电网建立团体科技创新体制

http://news.byf.com   2016-08-18  来源:百方网 
新闻纠错
      国家电网重视健全资源协同共享机制,统筹配置集团实验室、科技成果和科研人员等科技创新资源,多渠道推进协同共享,提升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企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始终坚持战略引领,持续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不断加大资源保障,着力建设富有效益和活力的集团科技创新体系,大幅提升了集团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科技创新成效。
 
     一、坚持战略引领
 
     特高压电网实现大范围的能源与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解决我国能源远距离输送问题的重要选择。国家电网深入分析我国电力工业和电网发展趋势,在2004年提出了特高压电网发展战略,力图要通过特高压保障大型电源基地集约化开发和电力安全、高效、经济外送与顺利消纳,实现全国范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随后在2005年,国家电网提出了“一特四大”(即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可再生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和利用)的电网发展战略。在2008年,国家电网又进一步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至此,构建了我国能源电力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体系。
 
     为支撑发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战略需要,国家电网进一步提出“一流四大”科技发展战略,即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实施大科研、创造大成果、培育大产业、实现大推广,就是要建成一支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攻克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发展技术难题,创造一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打通从科研到成果到产业及推广的通道,为电网和企业发展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实际上,“一流四大”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建设集团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了内核。国家电网就是围绕“一流四大”科技战略,持续整合优化集团科技创新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健全关键创新机制,合理配置集团创新资源,向着国际一流的方向推进集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完善组织结构
 
     1.重组整合资源
 
     在2002年成立之初,国家电网集团科技创新资源较为分散,各类科研单位、产业单位和省(市)电力公司在集团科技创新体系中定位不清晰,专业交叉重合,彼此协同合作不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发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的需要。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国家电网先后实施了四次较大的科研产业资源重组整合。同时,在科研管理模式上,打破了过去条块分割和资源分散格局,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作,形成了分工明确、优势突出、协同运作的科研工作格局,显著提升了集团科技创新能力。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创新整合历程见图1。
 
     国家电网在资源重组整合中,始终坚持三项基本原则:一是面向需求、同源合并。围绕主营业务发展的科技需求,进行同源技术的专业整合,对专业相近、关联性强的学科和研究方向进行合并,突出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比如在2008年,将专业相近的国网南京自动化研究院与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合并形成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二是精简机构、转型布局。将优势科研院所向综合型科研单位发展,将产业优势明显的科研院所向产业子公司转型。同时,优化完善科研与产业布局,杜绝科研专业交叉,减少内部产业竞争。比如在2012年,对中国电科院和国网电科院进行了重组整合,将科研资源和产业资源分别向中国电科院和国网电科院集中,将国网电科院转型为产业单位,而中国电科院转型为综合性的电力科学研究院。
 
     三是强化优势、弥补不足。全面评估企业技术领域,明确优势领域、劣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领域。持续强化优势技术领域,加强重点技术领域,开拓前瞻技术领域,弥补劣势技术领域。比如在2009年,从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分拆出国网能源研究院,强化软科学研究,为公司提供战略与经营管理领域的决策支撑。
 
      2.优化功能定位
 
      根据集团战略目标、单位属性及业务特点,国家电网明确了集团内部不同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着力打造覆盖基础前瞻研究、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到转化推广的完整创新链条,且分工清晰合理、产研紧密协同的集团科技创新组织体系。目前,国家电网形成了以直属科研单位为核心、直属产业单位为重点、省属科研机构为依托、海外研发(检测)机构为延伸、外部科技资源为协同的集团科技创新组织架构,见图2。
 
      国家电网对不同层级单位有不同的功能定位要求。将集团直属科研单位定位于创新链前端,主要承担研发活动中“研”的职能,开展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超前储备等重大技术研究,以及电网应用和装备制造需求的关键技术研究。将直属产业单位定位于创新链中后段,主要承担研发活动中“发”的职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重点,专注于在特定业务领域当前或短期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对省属科研机构定位于支撑推广应用,它们是将公司和电网发展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承接平台和实施主体,主要承担现场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示范等科研任务。
 
       3.建设海外研发平台
 
       世界级企业都是以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为支撑(如GE、IBM、西门子等)。国家电网加快了海外研发平台建设的步伐。2013年6月,在里斯本与葡萄牙能源网公司(REN)联合设立能源研究中心,这是国家电网首个在海外成立的技术研发中心。2014年1月,在美国硅谷圣克拉拉市成立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美国分院。2014年7月,在德国柏林成立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欧洲分院。至此,国家电网公司通过联合设立和自建两种方式相结合,在高端电力人才密集的欧洲和美国设立研发机构,初步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国际研发平台,主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其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国际高端人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持续跟踪能源电力科技发展动态,开展与国内研发机构具有互补优势的基础前瞻研究,支撑企业引领能源电力科技发展目标,提升企业在能源电力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健全创新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创新决策、成果转化、协同共享、考核评价和开放合作等关键创新机制,形成有力的创新驱动力,实现了集团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见图3。
 
       1.健全创新决策机制
 
       建立了从战略规划、年度项目指南编制、项目储备库和有效管理项目实施等全链条项目决策和管理体系。首先,开展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框架研究,准确把握行业内科技发展未来趋势。其次,在战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发展需求,确定与公司整体规划体系协调一致的科技规划,实施滚动修订。第三,以规划为指导,按照“储备一批,研发一批,应用一批”的战略部署,制定和实施科技项目计划。第四,每年度开展项目指南编制,面向系统内外公开发布,择优遴选项目承担单位。第五,建立集团总部和下属各单位两级科技项目储备库,对重大、共性技术需求开展深入调研,确定重点创新领域,制定重大专项研究计划。
 
       2.建立成果培育与转化机制
 
       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应用,关键要抓好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两个环节的机制建设。
 
       在成果培育方面,国家电网加强知识产权和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制定了以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为核心的成果管理制度体系,成立了国网专利服务中心,建立和培养一批专利工作专家队伍,积极推动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同时,制定了以标准管理办法为核心的标准管理制度体系,积极在国际标准组织发起成立三个技术标准分委员会,显著提升了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在成果转化方面,国家电网制定科技成果评估及转化应用管理办法,明确科技成果评估与转化的组织方式,畅通科研与产业的转化通道。同时,建立了以“一个纲要两个目录”为核心的新技术推广工作体系。其中,一个纲要就是新技术推广纲要,确定中长期新技术推广方针政策;两个目录分别是重点应用新技术目录和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分别用于指导中期新技术研究及应用方向,确定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3.健全资源协同共享机制
 
       大企业集团普遍存在科技创新资源重复建设、缺乏共享且彼此不协同的问题,导致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国家电网重视健全资源协同共享机制,统筹配置集团实验室、科技成果和科研人员等科技创新资源,多渠道推进协同共享,提升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一是成立实验室协作组,作为促进集团内部实验室技术交流、合作研究、资源共享的企业内部协会组织,并制定实验室资源协同共享制度,明确共享内容、共享方式和共享要求。二是开发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平台整合专利、科技项目、实验室信息等科技资源,推进在集团内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新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建立科技人员协同工作机制,建立了紧急协作攻关工作渠道,针对科技攻关和重大紧急任务,由公司科技部统筹调配,组织系统内各单位科研单位骨干人员集中攻关,协同完成各类科研急难任务。
 
        4.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构建了与各主体定位匹配、有效引导创新发展、考核内容全面综合的科技创新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导和推动各单位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提高公司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绩效。考虑到集团内部各创新主体差异较大,除了硬技术科研单位、软科学科研单位、规划设计科研单位,还有装备制造科研单位和生产运营省电力公司五类,各主体定位和科技创新特点各有不同。国家电网制订与各主体定位和特征相匹配的差异化考核体系,比如对科研单位以科技成果和资源配置为考核重点,不考核经济绩效,但对装备制造和生产运营单位以经济绩效考核为重点。在科研单位中,对硬技术单位重点考核基础前瞻性研究、成果转化以及技术产出效益,对软科学单位重点考核软科学成果、决策咨询建议采纳等,对规划设计单位重点考核重大设计方案采纳、核准投资降低等。
 
         5.健全开放合作创新机制
 
         积极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国家和公司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与电力设备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包括人才培养、学术交流、项目研发等方面合作。同时,依托特高压工程建设,构建了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攻关体系,整合内外部相关研究力量,集中科研优势进行全面攻关。比如在特高压交流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中,国家电网组织了包括30多位院士在内的3000多名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及国内外11家权威机构参与调研和论证,国内主要电力科研、设计单位和9所大学参与了研究设计,500多家建设单位和10多万人参加了工程建设。
 
         四、加大资源保障
 
         1.持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
 
         近年来,国家电网持续加大集团研发资金投入力度。进入“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研发经费272.6亿元。其中,2014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了70.8亿元,在国际同行顶尖电力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国家电网还特别重视研发经费的科学管理,采取了统一管理、多元投入的模式,保障集团研发经费得到合理配置。一方面,将研发经费计划纳入公司整体综合计划,统一下达,统一考核,建立了同一目标条件下的公司总部和下属单位多层面、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另一方面,加强研发资金的集中管控,由总部集中管理的研发资金占到一半以上,严格控制资金投向,依据电网规划和科技规划,将研发资金重点用于攻克关键技术的重大专项上,避免重复研究,切实满足重大研发需求。
 
         2.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而科技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建设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国家电网不断优化科研人员的成长环境,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建设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
 
          一是健全科研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制定实施《科研人员职级管理办法》,建立了技术与管理职业发展双通道。二是加强科技攻关团队建设,开展公司科技攻关团队的评选,凝聚和培养了一批具有一流水平、创新能力突出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三是加强科技人才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四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17名海外知名专家进入公司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3.建设一流试验研究体系
 
          企业试验研究资源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企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技术平台。国家电网围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发展战略需要,瞄准一流水平建设实验室平台,构建了“国家级、公司级和各单位”三级试验室体系,基本涵盖了所有电网技术领域,为承接国家级、省部级、公司级等大量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建立了坚实的能力基础。目前,国家电网先后建成了世界领先的以“四基地两中心”(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西藏高海拔试验基地、特高压杆塔试验基地,国家电网仿真中心、国家电网计量中心)为核心,功能最完整、试验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高的特高压试验体系,建成了世界一流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两个研究监测中心,为高水平的试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百方网微信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40.5K电气行业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179005781 邮箱:zw@byf.com
本文相关关键词: 电网 创新
行业热点
四大亮点抢先看!2024第十九届中国上海锂电及储能展,将于7月18日重磅开幕~

四大亮点抢先看!2024第十九届中国上海锂电及储能展,将于7月18日重磅开幕~

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到来,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详细]

2024无锡太湖国际智能泵阀产业博览会将于8月底盛大举行

2024无锡太湖国际智能泵阀产业博览会将于8月底盛大举行

以“‘泵’向新征程 ‘阀’现新动能 展出新作为...[详细]

威图闪耀2024CHINAPLAS国际橡塑展,数智赋能橡塑新未来

威图闪耀2024CHINAPLAS国际橡塑展,数智赋能橡塑新未来

橡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详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隐私申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 | 管理制度 (c)2008-2021 BYF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