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最新一期(9月14日-9月20日)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BSPI)报收于554元/吨,比前一报告期上涨了17元/吨,这是连续13个周期上涨,较年初的371元/吨上涨了183元,累计涨幅达到49.3%,再创年内新高。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对煤价的连续上涨保持着高度警觉,并出台了稳定煤炭供应、抑制煤价过快上涨的相关预案,而且启动了该预案的二级响应机制。但由于多种原因,煤价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预计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将延续。
显然,煤价的每一次上涨,对于以动力煤为主要发电原料的火电企业来说都是切肤之痛,面对煤价的涨涨涨,火电企业该怎么办?
煤价上涨,火电企业火上烤
由于多种原因交织,导致本轮煤价上涨的幅度和时长均超出市场预期,同时使煤炭下游的火电企业如坐针毡、焦头烂额。据统计,目前我国火电企业总成本中,煤炭占了一半以上。2015年我国约有18.4亿吨的煤炭用于发电,煤炭价格每吨涨10元,对发电企业而言,就会增加约180亿元的成本,而自今年初以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已经上涨达183元,照此计算,理论上电力全行业的成本较之年初之时将增加约3294多亿元。另外,从上网电价来看,继2015年4月国家下调电价之后,自2016年1月1日起,燃煤上网电价再下调3分/千瓦时,是自201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下调。随着煤炭企业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继续去产能1亿吨,煤价上涨将更加不可避免,火电企业成本继续增加这一趋势仍将继续。
关于电煤。9月1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8月份全国综合电煤价格指数。8月份全国综合电煤价格指数为369.74元/吨,环比上涨8.52%,同比上涨8.49%,连续3个月上扬,创近15个月来的新高;而煤炭产量却下降了11%,此消彼长。电煤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下游火电企业的盈利空间大幅缩减,一些中央煤电企业资产负债率甚至高于80%,还有部分火电企业已经濒临倒闭。
然而,令火电企业难堪的不仅仅是煤价的上涨,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的下降和新能源的异军突起也同时令火电企业雪上加霜。9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8月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507小时,同比减少173小时。其中,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727小时,减少228小时。据中电联2015年电力工业统计快报显示,2015年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969小时,同比降低349小时,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之相反的是,2015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4.8亿千瓦,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超过20%。两厢夹击,火电企业被架在火上烤,苦不堪言,不堪重负。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灵了
由于计划电和市场煤之间的矛盾,煤电两家一向是冤家,长期互相指责,素来不睦。笔者还记得是在2004年底,彼时也是因为煤价上涨使当时的五大发电集团(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的成本增加了约50亿元,而且由于市场煤的强烈冲击,使得当时国家有关部门主持的煤炭订货会上煤电双方签订的“合同煤”难以兑现,发电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由于未能在签订电煤供应合同上取得满意结果,彼时的五大电力集团联合向国家发改委递交报告,要求国家发改委加强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度和监管力度,并尽快实施煤电联动方案。该报告特别指出,如若不然,“必将给今年(2005年)的电煤供应和经济运行带来严重影响。”这就是业内俗称的五大电力集团联合“逼宫”。接下来几年里,但凡有对电力企业不利的市场行为,五大电力集团就频频祭出此利器——不是要求上调电价,就是对价格不满意拒签合同,或转而进口廉价劣质海外煤等等,不一而足;而且基本是屡试不爽,或多或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尝到了甜头。这就是在业内外被饱受诟病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然而,对于此次嗷嗷待哺的发电企业,国家主管部门还会一哭就给奶吃吗?至少目前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力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包括火电企业僵尸企业的大前提下,国家主管部门再也不可能单独给某一个行业的诉求开绿灯了。那么,火电企业究竟该怎么办?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当前,中央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国上下都在关注钢铁、煤炭行业这两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炼狱般去产能的过程。殊不知,火电企业面临同样难题,而且情况一点也不比上述两大行业乐观,只是火电行业的去产能还没到那个程度。但毋庸置疑,火电企业正面临历史性拐点的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举措。
首先,必须加快淘汰过剩落后产能,消灭僵尸企业。据统计,在目前全国约15亿千瓦的总装机容量中,火力发电占到9.9亿多,占到66%强,且仍有超过1亿千瓦的核准在建规模。有专家估计,即使按照6.5%的GDP增长率对能源的增长需求来看,到2020年我国火电仍将有4亿千瓦的过剩产能,其中的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不在少数。因此,处置僵尸企业需要一种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其意志必须坚定不移,其手段必须坚强有力。
其次,发电企业要逐步提升低碳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等规定,国家要求全国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到2020年,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其中现役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除空冷机组外)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千瓦时。目前有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国家电投集团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41.69%。国电集团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到29.8%。华能集团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到28.9%。 但一些中小型火电企业即使在改造后也恐难以达到此标准,对此必须坚决淘汰。
第三,发电企业要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火电在企业营收中的比重。我国火电企业每年要燃烧20多亿吨煤,产生大量废渣、废气,导致环境被严重污染和破坏。如今,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新能源已经完全替代了传统能源;而截至2015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分别比2010年提高8.1和8.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呈现快速增长特征。2016年预计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将会提高到35.7%,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调高到13.2%,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趋势。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能源体制原因,在一些地区“弃水”“弃风”“弃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亟待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第四,强化企业内部改革,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毋庸讳言,当前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政策日趋严厉,环保改造压力增加,火电企业环保边际成本持续增大。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16年4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通知》《关于促进我国煤电有序发展的通知》《关于建立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机制暨发布2019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的通知》三份文件,加强对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节能升级改造。在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 火电企业要从采购、经济适用、合理储存等方面加强燃料管理和控制燃料成本;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深挖内潜、降低能耗等方面降低运营成本。
总之,面对煤价咄咄逼人的上涨趋势,火力发电企业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等靠要了,必须积极主动谋求企业转型升级,深化结构调整,苦练内功,深挖内潜,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实现轻装上阵,一骑绝尘。我们相信,火电企业在不远的将来必能有一个华丽转身,成为清洁能源供应的轻骑兵和能源行业的新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