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点:电力市场交易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台对接,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这个有机体的关键是市场交易主体对于市场的期望和反馈,按照鄙人的理解,无非是政府在建设一个这么庞大而又复杂的市场之时,首先就应该考虑参与其中的个体的感受,谁是个体?发、输、配、售各个经营实体就是个体,简单而言,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是个体。而如何考虑个体的感受呢?打电话回访?做问卷调查?这些都是可以采用的方法,但是too low了。
市场的设计者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去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其行为背后的想法,我堂堂市场的建设者还要考虑这些?是不是太麻烦了!呵呵,你要是不尊重主体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按照西方的那套照单全收,肯定会出问题,美国加州电力交易市场的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失败案例对于市场的打击及对市场主体的伤害就是源于市场设计阶段的仓促无序考虑不周。那么如何研究市场主体的想法呢?意象论应运而生-人应该有想法而且要把想法展示出来,展示出来的想法不是单纯的想法而是与环境互动的产物,再将市场主体的想法和反馈通过现代化的实验手段比如计算机仿真对电力市场交易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进行模拟,让电力市场的规划设计建设者们都做到心中有数,规避风险。
第二点,就是如何快速而接地气地让市场主体们感受到他们的想法被市场重视了。刨除心理学那套高大上的方法论,对于电力市场中的参与者来讲,信息对等尤为重要。信息透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的软硬与否对于市场参与主体的影响至关重要。
说白了,就是别再利用信息不对等等低级的障碍阻挡电力交易市场化的种种行为。对于发电企业,市场中披露的信息需要足够充分,才能对市场中的竞争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对于市场管理者,则需要从优化整个电力市场运行和提高市场效率的角度出发,决定市场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充分程度。比如电力市场信息发布,可以使交易主体便捷地获取信息,不但引导市场成员的电力交易行为,同时指导电能的生产和使用行为,减少交易主体搜集市场信息的成本,促进竞争,进而提高整个电力市场运营效率。第三点,“意象概念在电力市场交易感性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是立足于意象经济学与意象管理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基础之上产生的一个新的课题,既尊重意象概念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也同样吸取西方哲学、美学理论,以东、西方相互融合的角度进行电力市场交易感性设计研究”,本书的精髓在于此,电力交易市场的建设西方国家明显是走在前列的,而我们,泱泱东方大国在面对电力交易市场建设这一关键的课题绝不能一味照搬西方公共事业市场交易通则的那一套,任何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电力市场特质,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其民族、人口、产业、区域特色,按照不同的参与者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市场规则来响应市场主体的需求,实现市场各方的利益最大化。
这个利益最大化并非一定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市场中的主体一定是“理性的”,即使规则是“非理性”的,最终市场也会在市场主体的影响下朝着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方向前进,而事实上,通过“意象论”的透视观察,市场参与主体并非一味地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参与市场行为的唯一标尺,他们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他们最终实现的自己认为的利益最大化很有可能是各种心理意象的实现从而达到心理的和谐。
国家电改9号文的发布,再加上作者的电网背景,在书中电力市场交易的构建方面,更多的阐述的是电网在其中可以做的事情。而对于如今风风火火的电力体制改革之势,抓住中间,放开发、售两头已是既定之事,站在发、售电端,我们又能从电力交易市场的建设思路中学到什么?
还是思维模式的转变,连电网老大哥都开始以人为本考虑咱们市场参与者的感受了,作为发电端还能安稳地坐以待毙吗?找到需求方的真正需求,与需求方建立起良性地反馈机制,才是发电侧首要研究的重点;而对于售电端,现在普遍的理论都认为增值服务是未来增加客户粘性保证客户量的绝对保证,但是对于近期而言,对于刚起步的独立售电公司,利用交易市场的公开信息以及相对不对等的交易信息,通过竞价策略研究,用诱人的价差锁定客户,将差价合同牢牢握在手中才是售电公司在电力市场群雄混战的初级阶段站安身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