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国工业中的网红词是“人工智能”。媒体的大篇幅宣传和影视上的描绘使民众对其怀揣着诸多美好的希望。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概念刚被提出就引发极大关注。其后,因技术未达预期,投资者纷纷撤资,人工智能研究由高潮掉入低谷。如今,人工智能再度被热炒,主要得益于大数据、高性能计算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它们共同助推了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快速延伸。
智能互联是未来发展大势,人工智能的兴起也属必然。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仍然有待完善。
中国人工智能的现状
尽管美国是深度学习方面的早期领导者,但是中国每年在该学科上发表的论文已经超过了美国,同时中国的研究质量也非常突出,这些论文在领域内非常有影响力,虽然在很多国人眼里,科技最厉害在西方,mad in Chinay依旧是廉价的代言词,中国专家依旧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是不可否认中国人工智能已处世界领先,且在航空等科技方面都已经领先。
在中国,人工智能形成了空前的热潮,而一旦看起来能赚钱就马上蜂拥而至,这也是不少中国企业的做法。据调查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有约100家人工智能企业成立,65家获得了总额29亿元的风险企业投资资金。部分顶着人工智能名号的公司赢得资本青睐,实则有名无实;一些终端产品,用人工智能作为市场营销的噱头和卖点……因此,总体上当前产业界和媒体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偏实用,甚至有娱乐化倾向,真正深入讨论科技内涵本质的相对较少。
风险企业投资公司联想之星的刘维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是典型的泡沫。
且随着数据规模的迅速提升,人工智能美好愿景可能再次受制于相对不足的计算能力。此外,在认知判断和情感表达上,人工智能研究才刚刚起步,更何况其中还涉及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因此,人工智能向前推进,还有很多理论和基础研究工作有待解决。
目前中国已开始转向积极培育人工智能(AI)产业,将以举国之力振兴相关企业和新技术,目标是在2018年之前形成千亿元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
所以,目前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搞科技,而不应该盲目地夸大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不应人为炒作
商业和舆论热捧某项新技术,短期内或许能激发人们的热情,但长期看也可能埋下失望的种子。我们要拥抱人工智能热潮,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缺乏技术和产业的实质性支持,只有资本、舆论的吆喝,很可能会触发新一轮泡沫。
实际上,数十年的积累,纵然历经数次起落,人工智能依然在前行。
我们没能赶上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人工智能爆发期,但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如今我国与国外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针对当前人工智能有待解决的核心关键问题,科技界和产业界有必要携手共进,沉下心来研究攻关。理论或技术上的基础工作,可能短期内难以马上转化为产业价值,但一旦突破,就将赢得市场主动权。
事实上美国政府努力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在人工智能研究开发方面成为领导者更有利于美国建立安全使用人工智能的规范。人工智能将带来几乎方方面面的改变,包括劳动力、环境、未来战争以及网络冲突,如果由中国等其他国家制定规范的话,美国就将处于劣势。
中国要转变为“人工智能强国”,仍面临诸多课题。但围绕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刚刚开始。只有沉下心来,在深度学习、交互体验等技术研发上多做功课,练好内功、打好基础,才能赢得人工智能的未来。“中国势力”不能让世界轻视。
而身为媒体的我们,是不是在报道人工智能的时候多些筛选和理智,不应该因为热度而“捧杀”了人工智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