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力需求特别是重化工业用电增速放缓,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连续下降,电力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底全国火电装机容量10.5亿千瓦,设备平均利用小时4165小时,同比降低199小时,是196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与上年相比,除北京、河北和西藏3个省份外,其他省份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海南降幅超过1000小时,青海、福建、四川、新疆和宁夏降幅超过500小时,这意味着电力过剩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
此外,清洁可再生能源限电持续恶化也是电力产能过剩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不少地区,由于之前高度重视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使得在数年时间内,不管是风电,还是光伏的新增装机量都出现了大幅增加,远远超过了当地可容纳的程度。这些年,大规模弃光限电开始出现,据统计,去年1-11月,国电集团公司平均弃风率达到 14.6%。
同时,去年全年的煤炭价格也是出现了大幅上涨。据秦皇岛煤炭网数据显示,去年最后一次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93元/吨,虽然已连续8期下行,但相比年初涨幅仍接近60%。尽管在去年一年中,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连推“组合拳”,包括启动抑制煤价过快上涨响应机制、推动煤电企业签订中长期合同等,试图抑制煤炭价格上升过快,但业内预计今年煤价将高位企稳,略有下降。
另外,电力市场化改革也是影响电力企业盈利空间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去年以来,电力市场化改革就在不断深入推进中。截至目前,已经有26个省(市、区)的电改试点方案已经获批,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19个省区。
在这样的情形下,面对这般巨大的危机,发电企业该如何生存下去?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目前煤电正处在同一利益链条上,只有双方互利共赢才能良性发展,一致认为只有煤、钢、电行业都盈利,那么发电企业也才能跟着盈利,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循环资金多了才能共赢,只有某一行业盈利将无法长久。对此,山东兖矿运销部副部长高峰就强调,煤电双方都要保持理智合作,当煤炭市场较好时,煤价不能过度暴涨;而当电力供大于求,也不能大力抑制煤价。
同时,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各大发电集团也不约而同提出了顺应电改,做好配售电,管控成本,严控投资规模,加大清洁高效能源发展力度等措施,要求电力人在新的一年里必须要增强忧患意识,不能盲目竞争,要加强行业自律,在企业内部,则要加强产业协同,抱团取暖,携手 “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