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带一路撬动万亿盛宴 中国核电牢筑“金钟罩”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核废料处理、内陆建核电站等与核电发展相关的话题屡屡引发公众热议。经国务院批复实施的《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及2025年远景目标》(下称《规划》)近日发布,这标志着核安全纳入到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
我国是核能核技术利用大国。据国家核安全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目前,现有36台运行核电机组、20台在建核电机组,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世界第一。据科技日报报道,除上述运行、在建核电机组外,据统计,我国另有研究堆19座,核燃料循环设施近百座;还有包括医用、安检等核技术利用单位6.7万家,在用放射源12.7万枚,已收贮废旧放射源19.2万枚。
国家核安全局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司长郭承站表示,早期核设施和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风险不容忽视,乏燃料集中贮存设施不足,这些都对人才培养、核电设备制造和安全监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核电发展保驾护航,安全保障成为根本。郭据悉,《规划》包含6项目标、10项重点任务、6项重点工程和8项保障措施。
在核安全监管方面,《规划》还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按照国际最新核安全标准发展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强化依法治核理念;实施最严格的核安全监管;核能发展部门、核安全监管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切实履行保障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的根本宗旨。各省也将建设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网,“形成一个严密的监控体系”。所有监测站点的数据都将在网上实时发布,“有事报事,没事报平安”。
如何确保核电机组、核燃料循环设施和放射源安全使用和收贮?“十三五”期间,中国还将进一步加强乏燃料后处理的技术攻关。为解决有关乏燃料贮存和后处理问题,《规划》提出,“十三五”将编制和发布核电厂乏燃料处置规划,推进乏燃料贮存和处理;加快放射性废物处理能力建设,开展5座中低放固体废物处置场选址、建设,形成中低放固体废物处置的合理布局,推进核电废物外运处置。
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复《规划》强调,通过《规划》实施,到2025年,我国核设施安全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辐射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实现现代化,核安全监管水平大幅提升,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得到有效保障。郭承站进一步指出,“《规划》不仅是路线图,更是施工图。以此为开端,我国在向核安全监管强国转型的路上不断向前。”
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十三五”末,我国在运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机组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机组总数达到世界第二。而经过多年的耕耘,目前我国核产业在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同时,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据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出口到英国;海上小型堆已启动实验堆建设,陆上小型堆研发也在推进中,且已在四代及其他先进核电技术路线方面积极布局。
国内机构预测,《2017 年能源指导工作意见》已明确计划开工8 台核电机组,三代核电今年将迎规模启动。更为利好的消息是,当前“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中,有核电的国家仅19个,计划发展核电国家达25个,“据我们此前测算,如果这一区域核技术应用发展可以达到美、日的水平,将是一个万亿元计的巨大市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寿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