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市场上的共享充电宝产品中,常见的有这两款,一款产品是桌面式共享充电宝,同一个充电装置可以同时给好几个手机充电。用户不用付押金,充电收费一元钱一小时,不过不能携带。另一款产品是便携式移动充电宝,一个设备上有多个格子,每个格子里有一个移动电源。在设备的大屏幕上有“借”和“还”两个按钮,根据屏幕的提示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扫描二维码,支付押金100元。支付宝芝麻积分在600分以上的用户可以免押金。1小时内使用免费,超时1小时后,每小时收取1元,封顶是10元/天。使用这款共享充电宝,用户可以一边逛街一边给手机充电。
曾经使用过这两款共享充电宝产品的市民说:“使用桌面式共享充电宝时,我只能在那里等着,比较无聊。使用移动式共享充电宝时,借取和使用都很便利,但是需要自己到处找网点去还。一般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地区,App显示的归还经常是0。上次我就找了一会儿,按照App的导航走到一家饭店才把充电宝成功归还,这其实很浪费时间。”
对于使用安全与否,市民们各有见解。“我觉得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的性质是一样的。共享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很多共享充电宝机器的位置是固定的,比如在餐厅、购物商场,如果使用者想要弄虚作假,周围那么多人看着应该是比较难的。而且,我觉得共享充电宝本质就是移动充电器,里面是电路电池,也不存在什么智能化的芯片,所以应该很安全。”“也有部分市民认为,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使用者可能会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那么到底是否安全呢?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程序员曹先生也在公共场所多次见到过共享充电宝,不过,他明确表示,他不会使用共享充电宝。
“像我们这种技术人员知道‘猫腻’可能出现在哪里。”曹先生说,“我见过很多立式带有显示屏的公共充电桩,每次看到有人在那里充电,我都为他们捏把汗。其实那种公共充电桩本质上就是一台电脑,有内置的集成电路板、芯片,并且靠程序运行。有程序的地方就会有人,有电脑的地方就会有黑客。对于这种立式公共充电桩,我们普通的程序员写一段程序找机会置入,就相当于用自己的电脑对其进行接管,人们通过数据线将手机连接到充电桩上,其实就相当于把手机同时连到我的电脑上。这样一同步,我就可以接管其他人的手机,当然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所以这种立式充电桩并不安全。”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曹先生也不乐观。“现在大数据、算法不断发展,数据公司和社交软件合作,无孔不入地对个人信息进行收集。我知道借还共享充电宝是要扫二维码的,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对其进行授权,但是微信、充电宝其实都绑定了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在扫码过程中,就给信息泄露提供了可能。也许做共享充电宝的公司不会对个人信息挪作他用,但是数据库泄露也不是不可能的。”曹先生说。
共享经济俨然是当前最“潮”的发展模式,共享充电宝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或许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安全隐患,不过消费者使用与否还是见仁见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