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是要暂停多久?申报出去的项目还能否顺利落地?一切都还是未知数。目前除15家获批企业外,还有200余家企业正排队等待审批,全国各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产业基地、生态园项目建设也是如火如荼。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院校等多方积极推进下,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悉数入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热潮空前高涨。一旦新能源资质核准窗口关闭,那么无论是蔚来、威马这样的“后来者”、还是乐视那种“野蛮人”,他们所有的梦想恐将成为一纸空谈。
业内人士表示:“可能会收紧,审查更严格、审批时间会更长,但在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大背景下,2020年前可能不会中止审批与资质牌照发放,但愿如此吧。”
据说“这事不是空穴来风,之前便有老专家不满发改委工信部审核不严,快速发放牌照,给中央提了意见。”的确,进入2017年以来,新能源“牌照”发放便突然加快了脚步,单是一月份就发了3家,这让不少业内人士都产生国家要加大开放新能源产业的错觉。与2016年的7张牌照相比,2017年仅过去5个月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审核情况已经超越了去年全年。
同时,这些获得“新能源牌照”的企业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有大型传统燃油汽车旗下的新能源公司,如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有新兴的互联网车企,如云度汽车;甚至几家被市场边缘化专注于低速电动车(无法上牌上路)的企业都通过了审核。这样的审核逻辑让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都摸不着头脑,只管给发改委交材料就行了。
有行业人士分析,起初国家放开生产资质的审批,其目的或是希望放几条鲶鱼进来,搅动市场,毕竟新能源是国家发展的大计,让这些企业充分竞争,最后优胜劣汰一批,留下精英。但发现近来的却是一批蚂蚁,根本没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地方经济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正常发展。
据中汽协统计,目前国内新注册的新能源制造商已超过200家。如果不暂停核准,宽松的审核环境、过低的准入门槛都将使良莠不齐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源源不断的涌入,新能源车200万辆的产能红线真要失守,等到那时再来矫枉可能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目前,又有媒体曝出“相关部门对已经获得生产资质企业启动重审工作”,15家获得牌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并不能“安全着陆”,谁将被打回原形还要等待重审结果的公布。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从最早的“一切从严”,到后来的“宽进严出”,总是在不断的争议声中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