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制造业都在等待东芝芯片业务花落谁家的消息时候,鸿海旗下夏普上周五在美国起诉海信,以海信销售低质、低价夏普产品为由,要求海信停止使用夏普品牌并赔偿1亿美金,而又在北京时间6月16日上午10:00左右,夏普美国正式撤回对海信关于品牌使用权的诉讼。
海信更是直指自己碰上了现代版的农夫与蛇,怒斥夏普的行为是恶人先告状。
2015年8月。彼时,夏普正深陷亏损数千亿日元的泥潭,不得不四处裁员、卖楼、卖工厂。最终,海信集团则以2370万美元的总价收购了夏普墨西哥工厂,并同时获得夏普电视为期五年(2016年1月6日—2021年1月5日)的美洲地区品牌使用权和所有渠道资源。距离夏普起诉的时间,海信仅仅使用了夏普美洲地区的品牌权接近一年半的时间。
美国品牌授权为何能让夏普“耍赖皮”?
而是什么让刚被鸿海收入羽翼下的夏普如此迫不及待得想要收回美洲地区的品牌权,甚至不惜背上骂名?
曾经日本消费电子在世界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后来逐渐走向没落,10年至12年期间媒体的标题不断从日本电子走下神坛变更为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是他们的渠道和品牌影响力依旧存在。
加入富士康体系后,为了重回世界消费电子的神坛,郭台铭希望把夏普打造成一个高端品牌,并且以此为契机打造自主具有全球品牌知名度的消费电子业务,所以夏普开始调整自己的全球战略,要收回全球的品牌权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而美洲的品牌使用权自然不能落下。
一个是因为长期以来夏普坚持所有夏普品牌电视,必须使用夏普制造的液晶屏,以此确保夏普电视高端形象。但是,海信在美国市场销售的夏普品牌的电视,并未使用夏普液晶屏,而是采购自国内企业。据夏普方面讲,海信在美国销售的夏普品牌电视走的是低质、低价路线。这样情况拖得越久,对夏普在美洲地区的品牌定位越不利,夏普自然是不愿意的。
第二是美国市场一日不能自主经营,则新夏普野心勃勃的全球战略将被扼住喉咙,难以如愿。一山不容二虎,消费市场里也难以存在两个不同方向的“夏普”。
因此2016年10月戴正吴亲自到访海信,商议“拿回”夏普品牌授权事宜,遭到海信坚决拒绝。沟通不成,戴正吴通过台湾媒体强势称:在鸿海支持下,将采取破坏式行动,逼迫海信将“夏普”吐出来。什么“破坏式行动”?海信称,夏普随后停止向海信供屏、在美国不断碰瓷找茬、在美国违背合同向海信渠道串货、向海信单方面发函:要求停止履行合同……
海信斥责夏普忘恩负义斥得有理有据
而对于海信而言,获得夏普品牌在北美授权无论是对其整体出货量增长、品牌影响力提升都拥有重要战略价值。自海信提出国际化战略以来,北美一直是一个重点栽培的市场,海信近年来在北美地区也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品牌、渠道、营销推广,此时若失去夏普品牌使用权必将对其全球化布局造成重大影响。同时数据显示,海信接手夏普的墨西哥工厂两个月内,即让其生产效率增加了一倍,并且两年来夏普的产品结构以及市场销量、销售额均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北美的夏普逐渐回归正常。
并且,海信与夏普依旧是属于竞争关系,商场上也没有把真金白银买来的品牌使用权拱手送回去的道理。
2017年4月17日,夏普单方面通知海信终止协议,在遭到拒绝后,夏普开始开始了舆论攻势。海信则提起紧急仲裁,5月9日,国际仲裁裁决要求夏普继续履行合约,但夏普并未遵守。虽然夏普此前曾在其他地区有过成功收回品牌授权的经验(2016年12月鸿海通过股权收购方式从UMC(Universal Media Corporation)集团手中拿回了在欧洲地区的品牌使用权),但面对海信的体量和规模,最终还是选择了通过法律诉讼的途径并索赔至少一亿美元。
面对夏普的指控,海信方面表示在协议到期前不会归还夏普品牌电视的使用权,并提交了相当多的证据。据来自美国法律界人士消息,海信提供的证据资料非常充分,远超夏普的想象,他推测,即使相见法庭,海信的胜算也大于夏普,这也许就是夏普忽然宣布撤诉的原因。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这对夏普的品牌会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效应。然而我相信夏普接下去必然会针对海信手里的美洲品牌使用权而与其交手,战火或许刚刚燃起。
当然在众人纷纷指责夏普的同时,也少不了人为夏普说话,而吃瓜群众们只能等时间给答案,毕竟商场从不是个讲情面的地方,孰是孰非只能看谁笑到最后,谁最后赢得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