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资源投入持续增加,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大幅超越了其经济发展阶段,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 2016~2017》英文版显示,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比上年提升 1 位到第 17 位。这份报告还得出了上述结论。
毕马威今年 3 月发布的对全球 841 位技术行业高管的调研结果,与这一结论形成呼应。调研报告称,美国和中国会是未来技术突破发生的主要地区,其影响可能波及全球。而且,中国获得的支持率,从 2016 年的 23% 增长到 2017 年的 25%。
中国科创能力的整体提升,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中国推动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也得益于各地因地制宜所形成的不同科技创新模式。
因地制宜,区域各自发力
张江高科总经理葛培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上海和深圳为例,因为科创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的不同,两个城市形成了不同的科技创新模式,比如上海以平台驱动为主,深圳则以技术驱动为主。
模式虽有不同,上海和深圳都拥有国际化的创新环境资源、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资源、高投入的创新物质资源这些共性特征,也都有效地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成为引领发展的强大动力。
北京去年 9 月还出台了《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通过 " 松绑 + 激励 " 的科技经费管理措施,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和机构的创新动力。
科技部 8 月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 2016~2017》(下称《区域创新报告》)显示,全国创新资源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由东部一枝独秀向东中西协同发展转变,北京和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西部的湖北、陕西和四川等省份实力强劲,迅速崛起。西部地区创新发展也体现出自身特色,亮点纷呈。我国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总体格局。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表示,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引领我国创新发展的三大高地。这其中,京津地区是我国科技资源密集区,原始创新能力较突出。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活跃区。
《区域创新报告》称,江苏和广东作为区域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新投入的规模一直占据着全国第一和全国第二的位置,浙江、山东紧随其后,创新投入总量和速度也达到了较大规模和较高的水平。
《区域创新报告》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研发经费达到 1.4 万亿元人民币,比 2011 年增长了近 50%。地方政府持续加大了创新投入的力度,支出总额近 4000 亿元,占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比例由 2011 年的 49.6% 提升到了 2015 年的 57%。
创新要素需要高度集聚
要创新,资金是个绕不过去的坎。深圳市普罗医学股份有限公司最近因为一个新项目就遇到了这个挑战。他们以前只做医疗器械和设备,但是从去年开始研发一款能够治疗肝癌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机器人,用于收集信息、分析和制定治疗方案。
该公司首席创新官黄汉年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开发难度很大,但是市场广阔。因为目前的高端医疗设备主要用于三甲医院或其他高端医院,需要专家才能操作。这款医疗机器人如果能够研制成功,基层医院就能使用,很多病人也不需要跑到大城市。"
据黄汉年介绍,该项目正在临床和活体实验阶段,很 " 烧钱 ",从研发到现在,已经花去了 6000 多万元。但更 " 烧钱 " 的还在后面的设备开发阶段,因为可行性方案设计是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功能要尝试和创新。挑战重重,但他们并不担心。目前,他们正在寻求融资,希望有新的力量进入。
深圳市场上涌动的充盈资金是创新创业项目生长的一大推手。在这里,只要项目足够好,产品附加值足够高,资金就不是多么令人头疼的问题,资本会主动找上门来。
公开数据显示:2015 年深圳金融业资产超过 9 万亿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 3 位。VC、PE 达到 4.6 万家,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约占全国的 30%,成为全国风险投资积极性最强、投资最活跃的城市。
深圳一位证券公司的部门负责人刚刚接触了两家生产机器人的企业,他还在四处寻觅其他项目,他说可以先和企业接触起来,抢占先机。
同样,发达的金融市场也成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有力支撑。
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力争在 2020 年形成基本框架、在 2030 年形成核心功能,9 月 23 日,上海设立了唯一一只以 " 上海科创中心 " 这一国家战略命名的股权投资基金。基金目标管理规模 300 亿元,首期募资规模 65.2 亿元。
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傅帆介绍说,该基金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和环保新能源等行业。
除了聚焦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创企业,上海也在关注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并为其提供资金、人才的支撑。
这种关注,甚至改变了一家园区开发企业的发展模式。张江高科对张江园区内企业的创新服务模式,已经突破单纯的 " 房东 " 角色,成为 " 房东 + 股东 ",转型成为科技投行。针对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融资需求,张江高科以直接投资、参股基金投资、管理基金投资等多种方式,实现从天使、VC、PE 到产业并购的全投资链布局。
截至 2017 年 8 月底,张江高科累计投资总额约为 40 亿元,累计投资创业投资类项目 105 个。这些投资,改变了张江高科的报表。2016 年年报显示,张江高科实现投资收益 7.97 亿元,占利润总额的 56%,产业投资板块的收益已经超过了地产。
通过对科创企业的投资,上海也希望改变产业格局。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的统计,2016 年底全国有 131 家独角兽企业,其中 79% 分布在高新区内。葛培健说,高新区是当之无愧的 " 独角兽 " 摇篮,而张江要成为上海独角兽预备队的 " 培育池 "。
多元创新模式带动市场生机
除了资金,科技创新的进步,还需要人才、科学设施、政策环境等多重因素的支持,也需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来整合这些资源。
黄汉年所在的公司是深圳千千万万个创新主体的缩影。与其他一线城市不同,深圳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匮乏,尖端科技人才稀少,但是在市场的倒逼下,深圳走出了一条由市场终端向上游产业链递进的逆向创新模式:科技创新主要依赖于企业,而且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这也造就了深圳科技创新上特有的 "90%" 现象,即 90% 的创新企业是本土企业,90% 的研发机构在企业,研发人员 90% 在企业,90% 的科研经费投入来源于企业,申请的专利 90% 来自于企业,90% 以上的重大科研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这种独特的创新模式也让深圳迅速脱颖而出,并在各细分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龙头企业。这些行业巨头们反过来又激发了整个市场的沸点。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深圳大批上市企业的高管、创始人、董事长等都出自腾讯、华为、中兴、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形成了各种‘系’,其中华为系、腾讯系等最为突出,成为了深圳科技创新创业的‘隐形大军’。"
而政府的角色,则是更多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比如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设立政府创新引导基金、创新性产业用房,大力发展创业,开展国际创新大赛等。
曹钟雄说,这两年深圳还在花大力气打造长期的创新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设立国际科技创新平台,引入国内外的高校在深圳设立大学或学院。通过集聚国际优秀人才和团队,为科创提供源头动力。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在《区域创新报告》发布会上表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在地,北京和上海的人力资本和研发机构的集聚水平、创新投入强度、知识创造的规模、技术成果扩散效应,对其他地区的辐射能力都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区域。北京和上海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实力和地位已经初步显现。
一名咨询者走入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创业会客厅
许倞说,北京和上海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达到 6.01% 和 3.73%,达到发达国家或者国际创新型国家的投入强度和水平。北京和上海还是国内当之无愧的引领技术成果转化的策源地,输出技术成果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 41.9%。
而在创新主体上,由于外资、国资实力雄厚,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也呈现不同的特色。截至今年 8 月,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 416 家,全国最多。上海还是地方国资重镇,因此上海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中,需要充分发挥国企的作用。为了将更多国有资本集中到科技创新领域,上海提出,到 " 十三五 " 末将国资委系统 85% 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
高科技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齐头并进
按照黄汉年所在公司的计划,他们正在研发的医疗机器人最快明年推出。
这些高科技企业正在为深圳的高技术产业书写动人的篇章:2016 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 7847.72 亿元,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40.3%,远高于全国的 8%,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引擎。
与此同时,深圳还在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扶持政策不断 " 加码 ",目前未来产业已形成逾 4000 亿元的产业规模,成为深圳经济新引擎。
不过,深圳仍有很多优势传统产业,这些产业也正在借助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深圳服装、家具、黄金珠宝、钟表、眼镜、内衣、皮革、工业设计八大行业,早已成立 " 深圳市时尚创意产业联盟 ",全力打造时尚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其中,服装、钟表、黄金珠宝等产业经过多轮的调整和转型,已具备较大产业规模和较强产业基础。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称,深圳的钟表品牌占了国产钟表 70% 的市场份额;在国家驰名商标里,深圳占了 2/3;在中国钟表企业的 10 强企业里,6 个在深圳。此外,国内销售最好的 4 个品牌有 3 个在深圳,产值和出口占了全国的一半。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会长朱舜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之前深圳的钟表业以代工为主,同质化严重。但这十几年来,企业都在走自己的个性化和创新之路,通过提高科技竞争力,扩大利润空间。
朱舜华介绍,深圳一家钟表企业推出了太空用的航天手表,量少利多,每块表售价过万元;另一家钟表企业之前是做代加工,但是现在自主研制的手表能够在低温下工作,并且成功支持了南北极的考察。他说:" 在科技的翅膀下,传统产业也是大有可为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也撰文称,基于上海的产业基础,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方面要聚焦产业前沿技术,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研发服务业等新的服务型制造业态。另一方面则要加快先进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尽快启动 " 上海制造 " 工程,复兴传统优势产业,重整上海制造业的辉煌,让上海的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影响全球。
在 7 月 18 日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上海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说,如何找准产业经济与信息化融合对接的切入点,以信息化活力因子激发传统产业发展动力,这是加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