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近日,首届中关村前沿科技创新大赛闭幕式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现场正式发布了《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政策解读(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据了解,《行动计划》是全国首个地方性扶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行动计划》结合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产业基础,将人工智能产业概括为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自主决策控制等核心算法,细分行业应用及系统集成等领域。《行动计划》还指出未来三年中关村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五千亿元,初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行动计划》是中关村积极落实国家战略、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关村制定和发布《行动计划》,是对国务院今年7月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的有力呼应,更是在用实际行动响应十九大关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要求。
此外,《行动计划》还提出了“5566”重点任务布局,即着力突破五类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五大开放创新平台、开展六项行业应用示范、实施六类政策,全力构建全球顶尖的产业生态。
其中,五类关键核心技术包括:
一、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技术研发,包括神经网络处理器等专用处理器芯片以及光电传感器、图像传感器、激光雷达、力学传感器等关键技术;
二、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包括通用操作系统、开源软硬件系统、中间件、编译库等底层技术以及云端核心架构等;
三、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自主决策控制等算法和新算法以及生物特征识别相关算法技术;
四、人工智能应用及系统集成技术,主要指人工智能与制造、教育、环境、交通、商业、医疗、公共安全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所需的相关技术;
五、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及前沿技术研究,包括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脑认知与类脑计算等前沿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