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G陪跑”、“3G跟跑”、“4G并跑”到现在的“5G领跑”,我国通讯业正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在芯片、元器件等领域却是较为弱势。
近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赵毅教授课题组传来了喜报!他们研发出了一种低成本、低功耗的新型存储器,这种记忆二极管阵列构成的三态寻址存储器能给数据打上“标签”,让芯片中的网络地址从最原始的“小蝌蚪找妈妈”式一个个寻找访问接口,转变为被寻找的接口“妈妈”直接“喊出”名字这种更为高效的方法,从而实现快速的搜索与配对。
这种技术将大幅提高数据交换速度,降低网络芯片的制造成本,进而从理论上为“万物互联”打下基础,未来物联网社会也会增添更多的可能!
“腾出”大量空间的记忆二极管
你还记得《最强大脑》里记忆大师王峰的惊艳表现吗?快速准确的记忆能力,同时能从大脑中迅速提取出所需的数据,让他在赛场上所向披靡。而要让存储器也能这样用最短的时间寻找出所需接口,就得像王峰一样记得多,记得巧,甚至还需长时间储存!
小编先给大家进行一下小小的科普,目前芯片存储技术主要有两类,第一类存储时间较短,切断电源后数据就会立即消失,计算机的内存就属于这一类。第二类就如我们的U盘,可以长时间保存数据。
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忆阻器就类似于U盘,能保存较长时间,但问题在于普通的忆阻器数据输入输出不分端口,所以常常电流之间会发生干扰,阻碍正常工作。如何让电流像河流一样单向流动而不互相打架干扰呢?研究人员从生物的神经突触中寻找到灵感,希望将同样具有单向传导特性的二极管与存储器进行结合。
忆阻器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才能将这两种东西完美结合呢?课题组通过大量实验,锗这一个半导体材料从茫茫材料中脱颖而出!他们利用锗独特的表面性质,在锗表面生长忆阻器材料,形成一种新的器件—— “记忆二极管”。赵毅教授介绍说,我们课题组研发的这个新器件,将原来需要一个电路才能做到的工艺,用一个器件就能实现其功能,只需两个记忆二极管就可构成一个存储单元,使用面积缩小几十分之一。
可不要小看这一个改变,在我们常使用的手机等小型化电子设备中,这样的缩小可以为其他功能的实现“腾出”大量空间。说不定以后就在这些腾出的空间上发展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手机功能呢!
提高上网速度
记忆二极管实现了多和小,那速度问题还没有解决呢?
在比较拥挤的商场和火车站里,你是不是常常只能眼睁睁得看着手机信号从4G变成2G呢?课题组从ip地址上着手,将传统的两个维度开展一对一搜索和比对的“二态对比”升级为通过三个维度增强对比覆盖率的“三态对比”,进而加快数据流通速度,实现整体上网速度的加快。赵毅教授介绍,这种加速或许对例如一个区域内只有一两台手机上网的情况无法显现得那么明显,但当人口稠密时,其优势就可以得到显现。以后在人流密集时,再也不用担心别人抢走我的网速啦。
在物联网社会“打标签”
ip地址实际上就是一种标签,让某个数据通过识别标签精确得传递到某处,但是,将如此大量的地址每个都打上标签,要求的成本太高啦。研制出的记忆二极管阵列构成的三态寻址存储器就可以轻松完成这一点,完全不用考虑成本。通过对数据“打标签”,让搜索变得更为便捷,大大提高了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
较为简单的构造,大大降低的生产成本再配上的忆阻器低能耗、可以长时间保存的特性,巨大的优势让科学家对他们研制的新器件在未来的应用展开了无限的设想。
所以,以后数据“小蝌蚪”就可以在这种存储器的帮助下迅速找到自己的“青蛙”妈妈,我们也向着物联网社会又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