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方网
百方曝光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正文

广东实施珠江三角洲区域禁建、扩建国家规划外的大气重污染项目

http://news.byf.com   2018-09-07  来源:百方网 
新闻纠错
        日前,广东公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提出珠江三角洲区域禁止新建、扩建国家规划外的钢铁、原油加工、乙烯生产、造纸、水泥、平板玻璃、除特种陶瓷以外的陶瓷、有色金属冶炼等大气重污染项目。

火电、钢铁、石油、化工、平板玻璃、水泥、陶瓷等大气污染重点行业企业及锅炉项目,应当按照要求采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或者污染防治先进可行技术,使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国家或者省明确要求的超低排放限值。

此外,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区域供热规划,建设和完善供热系统,对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的用热单位实行集中供热,并逐步扩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

广东实施珠江三角洲区域禁建、扩建国家规划外的大气重污染项目

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

第三条【政府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第四条【部门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履行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

(一)工业污染防治: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工业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发展改革主管部门负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能源结构调整相关监督管理工作;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落后产能淘汰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煤炭、成品油等能源供应协调,推进发电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生产、销售、进口的煤炭、油品、生物质成型燃料等能源和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燃料、发动机油、氮氧化物还原剂以及其他添加剂的质量实施监督管理。

(二)移动源污染防治: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清洁能源车推广的监督管理工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机动车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水行政、质量技术监督等主管部门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海事管理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运输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海洋渔业主管部门负责渔业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三)扬尘和其他污染防治: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工业企业物料堆场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房屋和市政工程施工活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活动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城市管理、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市政公用设施、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违法用地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工程、矿山开采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等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道路、港口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修、拆除等施工活动和使用裸地停车场扬尘污染防治,以及公路的清扫保洁和绿化工程、绿化作业、港口码头工程贮存物料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施工活动以及河道管理范围内砂场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业生产活动排放大气污染物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监督管理。

(四)其他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省政府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责分工,由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实施。

第五条【乡镇政府职责】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社会综合监管网格管理,发现大气环境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及时报告负有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六条【企业、行业协会和公民义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大气污染,并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督促会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大气污染。

公民应当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绿色、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大气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科学技术和宣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公共管理和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学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支撑作用。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宣传、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科学知识,推动公众、社会组织参与大气环境保护。

第二章 达标规划

第八条【规划衔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相衔接,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相结合。

城市人民政府编制或者修改城市规划时,应当根据大气环境承载能力,按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空间布局,控制建筑物的密度、高度,预留城市通风廊道。

在通风廊道上不得建设高层建筑群及其他影响大气扩散条件的建设项目。

第九条【编制规划】未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编制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采取措施,按照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省人民政府和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和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要求,编制大气环境质量持续达标规划,采取措施,保持和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编制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和持续达标规划,应当征求有关行业协会、企业事业单位、专家和公众等方面的意见。

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和持续达标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开。地级以上市的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持续达标规划应当报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城市人民政府每年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时,应当报告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或者持续达标规划执行情况,并向社会公开。

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和持续达标规划应当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经济、技术条件适时进行评估、修订。

第十条【规划编制要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和持续达标规划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分阶段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明确相应责任主体、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省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和持续达标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作为大气考核的内容。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总量控制制度】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重点大气污染物包括国家确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和本省确定的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

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分解总量控制指标要求,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控制或者削减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二条【总量控制要求】新建、改建、扩建新增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等量或者减量替代的原则核定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新增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可以通过实施工程治理减排、结构调整减排项目或者排污权交易等方式取得。

第十三条【监测网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完善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和大气污染源监控网,并保证监测设施的正常运行。

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和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设置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测监控平台联网的大气特征污染物监测监控设施,并保证监测监控设施正常运行。

第十四条【自动监测数据】重点排污单位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列入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目录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计量检定;未列入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目录的,由排污单位委托具有相应检定能力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计量检定。

经计量检定并正常运行的自动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可以作为行政执法的依据。

自动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是否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小时均值确定。

第十五条【高污染工业项目、工艺设备限制】省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制定或者修订禁止新建、扩建的高污染工业项目名录、高污染工业行业调整名录和高污染工艺设备淘汰名录,并向社会公布。

地级以上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现有高污染工业项目调整退出计划,并组织实施。

禁止新建、扩建列入名录的高污染工业项目。

禁止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高污染工艺设备。淘汰的高污染工艺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第四章 工业污染防治

第一节 能源消耗污染防治

第十六条【严格项目准入】珠江三角洲区域禁止新建、扩建燃煤燃油火电机组或者企业燃煤燃油自备电站。

珠江三角洲区域禁止新建、扩建国家规划外的钢铁、原油加工、乙烯生产、造纸、水泥、平板玻璃、除特种陶瓷以外的陶瓷、有色金属冶炼等大气重污染项目。

本省行政区域内服役到期的燃煤发电机组应当按期关停退役。推动服役时间较长的燃煤发电机组提前退役。

第十七条【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本省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燃煤总量控制目标,明确实施途径。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燃煤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削减燃煤和清洁能源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燃煤总量削减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改进能源结构,鼓励和支持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引导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

第十八条【超低排放要求】火电、钢铁、石油、化工、平板玻璃、水泥、陶瓷等大气污染重点行业企业及锅炉项目,应当按照要求采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或者污染防治先进可行技术,使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国家或者省明确要求的超低排放限值。

第十九条【园区集中供热】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区域供热规划,建设和完善供热系统,对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的用热单位实行集中供热,并逐步扩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

在燃气管网和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燃用煤炭、重油、渣油、生物质等的设施;已建成的不能达标排放的供热设施应当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拆除。

第二十条【禁止安装的燃烧设备】禁止安装国家、省、地级以上市明令淘汰、强制报废、禁止制造和使用的锅炉等燃烧设备。

第二十一条【生物质锅炉要求】禁止安装、使用直接燃用以未经加工的农林废弃物为燃料的生物质锅炉,禁止安装、使用可以燃用煤及其制品的双燃料或者多燃料生物质锅炉,禁止将其他燃料锅炉改造成生物质锅炉。

生物质锅炉应当按照要求安装自动监控或者监测设备。

第二节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

第二十二条【天然源控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和园林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物种多样性、植物生长动态、生态系统功能、地理条件等需要,选择适当的绿化树种,减少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预防光化学烟雾的产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园林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推广应用绿色农药剂型。

第二十三条【工业源控制】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制定产品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标准,制定相应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目录,明确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等级,并向社会公布。

在本省生产、销售、使用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原材料和产品的,其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应当符合本省规定的限值标准。列入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等级的产品,应当在包装或者说明中标注挥发性有机物含量。

第二十四条【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质量技术监督等主管部门,制定本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技术规范。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制定操作规程,组织生产管理。

第二十五条【控制技术和治理要求】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从源头、生产过程及末端选用污染防治先进可行技术。

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建设项目,应当使用行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下列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应当优先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等级的原材料和低排放环保工艺,在确保安全条件下,按照规定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安装、使用满足防爆、防静电要求的治理效率高的污染防治设施;无法密闭或者不适宜密闭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废气排放:

(一)石油、化工、煤炭加工与转化等含挥发性有机物原料的生产;

(二)燃油、溶剂的储存、运输和销售;

(三)涂料、油墨、胶粘剂、农药等以挥发性有机物为原料的生产;

(四)涂装、印刷、粘合、工业清洗等含挥发性有机物的产品使用;

(五)其他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生产和服务活动。

第二十六条【台账管理】工业涂装企业应当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并建立台账,如实记录生产原料、辅料的使用量、废弃量、去向以及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台账保存期限不少于三年。

其他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工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建立台账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如实申报原辅材料使用等情况。台账保存期限不少于三年。

第二十七条【泄漏检测与修复制度】石油、化工、有机医药及其他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省的标准、技术规范建立泄漏检测与修复制度,对管道、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减少物料泄漏。

石油、化工等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维修、检修时,应当按照技术规范,对生产装置系统的停运、倒空、清洗等环节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

第二十八条【油气回收管理】储油储气库、加油加气站、原油成品油码头、原油成品油运输船舶和油罐车、气罐车等,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和自动监测装置并保持正常使用,每年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有检测资质的机构出具的油气排放检测报告,油气排放检测报告标准文书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九条【恶臭污染物控制】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排放恶臭污染物的工业类建设项目。

排放恶臭污染物的化工、石化、制药、制革、骨胶炼制、生物发酵、饲料加工、家具制造等行业应当科学选址,设置合理的防护距离,并安装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防止排放恶臭污染物。

鼓励现有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减少恶臭污染物排放。

第五章 移动源污染防治

第一节 机动车污染防治

第三十条【清洁能源车推广】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快老旧公交、邮政、环卫、出租等车辆淘汰,鼓励推广应用纯电、氢能源等清洁能源机动车,加快其配套设施建设,合理控制燃油机动车保有量,限制高油耗、高排放机动车的使用。

第三十一条【低排放控制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对高排放车,采取限制行驶区域、时间或者车型等排气污染防治的交通管制措施。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采取前款规定交通管制措施的,应当公开征求公众的意见,在正式实施三十日以前向社会公告,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本条第一款所称高排放车,包括:

(一)排放黑烟等可视污染物的机动车;

(二)国家要求淘汰和鼓励淘汰的排气污染严重的机动车;

(三)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的国家阶段性排放标准以下的机动车;

(四)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的超过国家相关排放标准的机动车;

(五)国家和省确定的其他高排放机动车。

第三十二条【新车排放标准】省人民政府可以在条件具备的地区,提前执行国家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相应阶段排放限值,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在本省销售的机动车,应当符合国家阶段性排放标准并在耐久性期限内稳定达标。

第三十三条【新车环保信息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销售的机动车的排放检验信息、污染控制技术信息等环境保护信息的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新车注册登记查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机动车注册登记时应当通过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可的机动车环保信息公开系统,确定车辆的排放检验信息,并现场抽查车辆有无排放控制装置。未达到本行政区域现行执行的国家阶段性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不予办理注册登记。

机动车所有人自带进境的机动车在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可的机动车环保信息公开系统无法查询车辆排放检验等技术信息的,在申请注册登记时,应当提交由有资质的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出具的达到本行政区域现行执行的国家阶段性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检验合格报告。未提交检验合格报告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注册登记。
 

第三十五条【在用车迁入条件】跨地级以上市迁入的在用车,符合以下条件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方可办理登记:

(一)经迁入地排放检验,符合迁入地在用车排放标准要求;

(二)迁入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符合迁入地现行执行的国家阶段性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三)珠江三角洲区域内互迁的,不得低于迁入地前一阶段执行的国家阶段性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鼓励淘汰和要求淘汰的相关车辆不得跨省或者跨地市迁入。

在用车买卖合同应当明确国家阶段性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相关内容。

第三十六条【在用车排放的监督检查】禁止超标车上路行驶。

在不影响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现场检查监测、电子监控、摄像拍照、自动监测、遥感监测、远红外摄像等方式,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集中停放地、维修地对在用机动车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第三十七条【机动车排放检验】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依法获得计量认证证书;

(二)机动车排放检验使用的仪器、设备按照规定经计量检定合格;

(三)依据法定的检测方法、检测标准实施机动车排放检验;

(四)出具真实、准确的机动车排放检验结果;

(五)根据国家、省机动车环保信息联网规范要求向所在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传输检验数据;

(六)建立机动车排放检验档案;

(七)不得以任何方式经营或者参与经营机动车维修业务;

(八)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规范的其他要求。

机动车检验机构应当将排放检验结果上传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检验监管系统。未上传排放检验结果或者上传的排放检验结果不合格的机动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

机动车定期排放检验应当与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同步进行。

第三十八条【环保部门对检验机构的监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可以通过现场检查排放检验过程、审查原始检验记录或者报告、组织检验能力比对试验以及数据联网核查等方式进行,并公开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信息。

第三十九条【质监部门对检验机构的监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建立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信用记录,并依法向社会公开。

第四十条【检测方法和排放限值】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选择适合本省实际的在用车排气污染检测方法和排放限值,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四十一条【机动车排放控制装置】在用机动车所有者或者使用者不得拆除、闲置或者擅自更改排放控制装置,应当保持装置正常使用。

车载排放诊断系统报警的,机动车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及时送检;经检验不合格的,应当及时维修、更换,确保车辆达到排放标准。

需要添加车用尿素等氮氧化物还原剂的在用柴油车,其所有者、使用者应当按照规范要求添加。

第四十二条【机动车排放相关维修】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将机动车排放检验纳入对机动车维修、车辆营运的监督管理内容。

机动车维修机构对机动车实施与排气有关的维修后,应当进行出厂自检或者委托检测,符合规定排放标准后方可出厂,并保存相关的维修档案。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对依照前款规定进行维修后待出厂的机动车进行排气污染抽检。

第四十三条【监管数据共享】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共享机动车相关的监管数据。

第二节 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污染防治

第四十四条【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要求】本省销售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应当符合现行执行的国家阶段性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在本省使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不得超过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不得排放黑烟等可视污染物。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

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认定标准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五条【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维护检修】非道路移动机械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对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维护检修,使其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超过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应当维修、加装或者更换符合要求的污染控制装置,使其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

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经维修或者采用污染控制技术后,大气污染物排放仍不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不得使用。

第四十六条【非道路移动机械台账管理】非道路移动机械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在进场施工时,应当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台账。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行政等有关部门应当督促建设单位使用符合现行执行的阶段性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

第四十七条【船舶排放要求】禁止船舶在内河水域使用焚烧炉或者焚烧船舶垃圾。

禁止载运危险货物船舶在城市市区航道、通航密集区、渡区、船闸、大型桥梁、水下通道等内河水域进行舱室驱气或者熏舱作业。

船舶在海港港区内使用焚烧炉、进行驱气等作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并如实记录。

船舶在发现海上大气污染事故或者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时,应当向就近的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告。

第四十八条 【船舶排放控制管理】国家划定的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内的船舶,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使用低硫燃油或者采取使用清洁能源、尾气后处理等与使用低硫燃油等效的替代措施。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对进出船舶排放控制区的船舶的污染排放情况及燃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岸电建设】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将岸基供电设施建设纳入能源发展规划;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岸电系统的改造使用以及低硫燃油供应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现有码头应当逐步实施岸基供电设施改造。新建码头应当规划、设计和建设岸基供电设施。船舶靠泊内河港口强制使用岸电。沿海港口船舶靠港后应当优先使用岸电。

第六章 扬尘和其他污染防治

第一节 扬尘污染防治

第五十条【技术规范要求】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分工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技术要求。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相关信息与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共享。

第五十一条【建设单位职责】建设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实行单列支付。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制定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的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合同签订后,依照合同约定拨付扬尘污染防治费用。

(二)将扬尘污染防治内容纳入工程监理合同。

(三)监督施工单位按照合同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监督监理单位按照合同落实扬尘污染防治监理责任。

第五十二条【施工单位职责】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具体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建立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台账,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五十三条【监理单位职责】监理单位应当做好扬尘污染防治监理工作;对未按照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施工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改正,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

第五十四条【施工扬尘控制】城市建成区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出入口应当安装能清晰显示监控车辆出场冲洗情况及车辆车牌号码的视频监控设备;建筑面积在五万平方米以上的,还应当安装颗粒物在线监测系统。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工地设置硬质围挡,并采取覆盖、分段作业、择时施工、洒水抑尘、冲洗地面和车辆等有效防尘降尘措施。建筑土方、工程渣土、建筑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在场地内堆存的,应当采用密闭式防尘网遮盖。工程渣土、建筑垃圾应当进行资源化处理。

施工现场禁止搅拌混凝土;施工现场禁止搅拌砂浆,但散装预拌干粉砂浆加水搅拌除外;施工现场铺贴各类瓷砖、石板材等装饰块件禁止采用干式方法进行切割。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工地公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负责人、扬尘监督管理主管部门等信息。

第五十五条【道路扬尘控制】道路保洁应当采用低尘作业道路机械化清扫、市政道路机械化高压冲洗、洒水、喷雾等措施降低道路扬尘污染。

第五十六条【运输扬尘控制】运输建筑垃圾、粉状物料、砂石和灰浆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车辆应当全封闭运输,配备卫星定位装置,并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要求行驶。

对未实现全密闭运输或者未配备卫星定位装置的车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不再进行运输处置核准。

第五十七条【石棉污染控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石棉及含石棉物质作为建筑材料。

对使用石棉及含石棉物质作为建筑材料的建筑物进行保养、翻新、拆卸等,应当按照国家、省的规范要求,在建筑物拆除或者整修前拆除石棉及含石棉物质。

第五十八条【码头扬尘控制】干散货码头应当采取干雾抑尘、喷淋除尘、防风抑尘或者密闭运输系统等措施降低扬尘污染。

第二节 餐饮和其他污染防治

第五十九条【餐饮大气污染控制】排放油烟的餐饮场所应当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或者采取其他油烟净化措施,使排放的油烟、烟尘等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产生异味的餐饮场所还应当安装异味处理设施;大中型餐饮场所还应当安装在线监控监测设备。

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经营者至少每季度对油烟净化和异味处理装置进行清洗维护一次并保存记录。台账记录材料保存期限不少于一年。

第六十条【安装烟道要求】新建商住综合楼、用于餐饮服务的建筑物和居民住宅楼应当配套设立专用烟道,通过专用烟道排放油烟。专用烟道的油烟排放口设置高度及与周围居民住宅楼等建筑物距离控制应当符合要求。

已建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鼓励居民家庭安装油烟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油烟净化措施,减少油烟排放。

已含有餐饮场所的商住综合楼和用于餐饮服务的建筑物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应当加装专用烟道;无法加装专用烟道的,餐饮服务场所应当限期搬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规划建设部门应当制定专用烟道加装的具体标准、程序。

严禁封堵、改变专用烟道和向城市地下排水管道排放油烟。

第六十一条【畜禽养殖恶臭治理】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屠宰场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对污水、畜禽粪便等进行收集、贮存、清运和无害化处理,提高畜禽粪综合利用,防止排放氨盐和恶臭气体。

第六十二条【禁止焚烧】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污染物的物质。

第六十三条【授权规定】地级以上市应当制定餐饮服务业的油烟、露天焚烧等产生烟尘和有毒有害气体的管理办法。

第七章 联合防治

第六十四条【泛珠和粤港澳联合防治机制】省人民政府应当与周边地区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合作机制,定期协商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重大事项。

第六十五条【划定重点控制区】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传输扩散规律,划定本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监督协作机制,统筹协调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重点区域内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沟通协调,共享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协商解决跨界大气污染纠纷,依法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查处区域内大气污染违法行为,共同做好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六十六条【区域间会商通报】地级以上市建设可能对相邻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当及时通报有关信息,进行会商。

会商意见及其采纳情况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或者审批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七条【违反高污染工业项目、工艺设备限制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三款、第四款规定,新建、扩建列入名录的高污染工业项目,或者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高污染工艺设备的,或者将淘汰的高污染工艺设备转让给他人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六十八条【违反超低排放要求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未按照要求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六十九条【违反园区集中供热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新建、扩建燃煤锅炉的,依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进行处罚;新建、扩建除燃煤锅炉外燃用煤炭、重油、渣油、生物质等的其他设施的,或者未按照规定拆除已建成的不能达标排放的供热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没收分散供热设施,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条【违反禁止安装的燃烧设备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安装国家、省和地级以上市明令淘汰、强制报废、禁止制造和使用的锅炉等燃烧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一条【违反工业源头控制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在本省生产、销售超过挥发性有机物限值标准的原材料和产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没收原材料、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未在包装或者说明中标注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第七十二条【违反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技术规范制定操作规程或者组织生产管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三条【违反台账管理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未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或者未建立、保存台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第七十四条【违反泄漏检测与修复制度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未根据国家、省的标准、技术规范要求建立泄漏检测与修复制度对管道、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第七十五条【违反低排放控制区管理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在禁止使用高排放机动车的区域使用高排放机动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罚款。

第七十六条【使用超标车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排放检验不合格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罚款。

在机动车停放地、维修地抽检的在用机动车不符合注册登记时国家规定的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维修;逾期未维修或者维修后经检验不合格仍上路行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罚款。

第七十七条【违反机动车排放检验制度的法律责任】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五项、第六项、第七项、第八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八条【违反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要求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工整治。

第七十九条【施工单位违反扬尘管理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未制定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或者未建立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台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

第八十条【施工单位违反扬尘管理的法律责任】施工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七条规定,未采取措施减少扬尘污染的,或者使用石棉及含石棉物质作为建筑材料的,或者未按照规范要求在建筑物拆除或者整修前拆除石棉及含石棉物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工整治。

第八十一条【违反运输扬尘控制要求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未采取全密闭运输,未配备卫星定位装置,或者未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要求行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车辆不得上道路行驶。

第八十二条【违反烟道安装要求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六十条第四款规定,封堵、改变专用烟道,或者向城市地下排水管道排放油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三条【违反露天焚烧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污染物的物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四条【一般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章 附 则

第八十五条【相关定义】本条例所称移动源,是指由内燃机为驱动或者牵引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

本条例所称新车,是指新生产尚未办理注册登记的汽车。

本条例所称在用车,是指已经登记注册并取得号牌的汽车。

第八十六条【施行日期和废止条款】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2000年5月26日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10年6月2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修订的《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同时废止。

百方网微信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40.5K电气行业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179005781 邮箱:zw@byf.com
本文相关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治 征求意见 供热规划
行业热点
四大亮点抢先看!2024第十九届中国上海锂电及储能展,将于7月18日重磅开幕~

四大亮点抢先看!2024第十九届中国上海锂电及储能展,将于7月18日重磅开幕~

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到来,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详细]

2024无锡太湖国际智能泵阀产业博览会将于8月底盛大举行

2024无锡太湖国际智能泵阀产业博览会将于8月底盛大举行

以“‘泵’向新征程 ‘阀’现新动能 展出新作为...[详细]

威图闪耀2024CHINAPLAS国际橡塑展,数智赋能橡塑新未来

威图闪耀2024CHINAPLAS国际橡塑展,数智赋能橡塑新未来

橡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详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隐私申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 | 管理制度 (c)2008-2021 BYF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