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就在2017工业互联网峰会上,海尔COSMO平台正式发布并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这是中国首个也是最大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简单来说,它是一个解决用户和工厂可交互、参与定制的全流程的平台,也就是用户可以向工厂直接发出请求,让他生产自己想要的产品。这倒是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那这个全流程、全要素、全周期的平台为何要这样做,到底能否引起惊涛骇浪,恐怕是我们现在最为关心的。
万众瞩目,COSMO平台这时发布,时间刚刚好
假如说,我们赞同一行业人士评价的“海尔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的问世,意味着一个属于中国智能制造标准化、规范化的时代大幕已经拉开”,我们就有必要了解COSMO平台的推出实际上是多重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如我们历史课上问到的“为什么会有毛泽东”,历史老师告诉我们:时代需要!
1、全球工业制造升级,中国需走出自己的路
按照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16)数据,中国位列全球排位智能制造发展的第二方阵,排在美国、德国、日本之后。而随着世界正迎来一轮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美国的GE和德国的西门子作为发达国家智能制造的代表,已经开始探索开放共享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分别推出了Predix、MindSphere平台,来构建互联网生态体系。但中国的制造企业发展水平层次不齐,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也不同,如要弯道超车,就得走一条差异化路径,构建起可以跨产业,在生态层面上相互联接和协同的平台,通过用户需求驱动的模式创新(供给侧改革)来带动企业的软硬升级。
所幸,区别于美国由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德国由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也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COSMO是在互联工厂模式的核心基础上,企业可以迅速复制海尔互联工厂现有的成果,帮助企业快速向大规模定制转型,并缩小了与其他先进国家在品牌塑造、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完成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身。
2、政策红利,海尔未雨先绸缪
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到2020年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将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再到《智能制造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五年内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一路走来,对于智能制造,国家一直释放着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