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德欧中小企业中心(中德智能传感器产业小镇)”项目规划面积4.55平方公里,将以钱江国际传感谷为基础,通过“产业+服务”的“两轮驱动”运营模式,引进以德国为主的国际先进传感技术和制造项目,形成集传感技术研发、技术应用、产业化生产、产品展示、技术交易、公共平台支持和产学研合作一体化的国际传感器产业基地。
11月12日~14日,2018年“首届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州举办,3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10余位院士专家出席。从会议上传来消息,郑州将在高新区落地“千亿级”国家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中国传感谷”;同时确定,2018~2020年,在郑州连续举办3届“世界智能传感器大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建议,郑州应该制定10~20年的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将国内和世界上相关优秀人才都吸引过来;同时,注重本地人才培养,与国内外一些高校联合培养科研人才。“郑州发展传感器产业非常聪明,就像武汉搞‘光谷’一样。”周立伟说。
11月12日上午,为期三天的首届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郑州,就传感器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并发布“郑州共识”。
“战略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在MEMS和传感器执行会议(MEMS and Sensors Executive Conference)首日的主题演讲中,MITRE公司首席网络安全工程师、Synthus公司首席执行官Cynthia Wright说,“MEMS和传感器无处不在,安全却是一直存在的问题。”
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是指尺寸在几毫米乃至更小的传感器装置,其内部结构一般在微米甚至纳米量级,是一个独立的智能系统。目前,MEMS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军工、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2018全球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峰会暨SENSOR CHINA 2018开幕式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举行,会上,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和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副总裁朱佳骐对传感器未来的发展和趋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清华大学微电子系任天令教授团队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上发表了题为《仿生针刺随机分布结构的高灵敏度和宽线性范围石墨烯压力传感器》的研究成果,由人体皮肤感知微结构出发提出相似的仿生结构,通过微结构和分布模式的结合解决了灵敏度和线性范围之间的矛盾,为力学器件性能的综合提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近日,工信部正式下发《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简称“指南”)。为了贯彻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工信部于2016年4月启动了该指南的编制工作,于2017年11月20日正式印发。《指南》提出总体目标,规划到2019年实现传感器产业取得明显突破,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达到260亿元,其中主营业务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超过1亿元的企业实现20家。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生产线产能稳步增长。
物联天下,传感先行。作为无锡物联网产业核心区,无锡高新区以感知技术为突破口,吸附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和项目资源,培育高端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构筑起坚实的物联网产业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