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技术作为支持传统电力平稳运行,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支撑分布式能源和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受到各方的重视和认可。在近日召开的“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2017”会议上
按照“储能指导意见”,未来将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研究出台针对性补偿政策,出台纳入补偿范围的先进储能技术标准并实施动态更新,研究建立分期补偿和补偿退坡机制。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将研究推动储能价格政策。
曾几何时,电能还无法被大量存储。如今,随着储能技术发展,电力调峰、“风光”消纳、家庭能源消费越来越离不开储能应用,曾经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中国政府目前在中国应用的,不管是商业化还是示范性的应用,大概有13种储能技术,这些技术都有不同的应用场景。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十年前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有多种相互竞争的光伏技术,也是在十年前起步。
随着低碳趋势进入不可逆转的轨道、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未来的能源结构是多元化的,多种能源形态将并存。而风、光、水等能量来源是离散分布的,这让人不禁疑惑:能源发展是否将背离从分散到集中、从低密度到高密度这一规律呢?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储能技术。
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储能在我国能源产业中的战略定位,提出未来10年储能领域的发展目标并强调了储能的5大任务。
4月11日,集星科技董事长陈胜军指出,储能技术在军民融合中军转民、民参军、军民协同等领域大有可为。陈胜军介绍,军用领域首先追求性能,民用领域更多考虑成本
集盛星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集星科技”)董事长陈胜军11日做客新华网,席间,陈胜军认为,储能技术在军民融合中军转民、民参军、军民协同等领域大有可为。
据报告预测,2017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将达36.5亿吨标准煤,较2016年有所回升。原煤产量约36.5亿吨,天然气产量约1500亿立方米,原油约2.0亿吨,一次电力约1.9万亿千瓦时。
目前我国储能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应用示范为主。储能技术面临成本、性能、技术选择、安全性等问题。记者通过对储能市场的政策导向、产业链构成、技术创新应用等内容进行阐述,着重分析2015年储能市场的发展动向,以期为您提供投资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