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些个人二氧化碳监测器,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宇航员的个人二氧化碳接触进行简单而不显眼的跟踪。 宇航员将能够通过自定义iPad应用程序直接查看自己的数据。此外,从机组成员获得的所有数据集随后将汇总并由研究人员使用,以更好地了解太空旅行期间二氧化碳接触量增加的长期影响。 这不仅可以证明对国际空间站的工作人员非常有益,而且可以用于未来对火星的探测任务。
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184.3亿,而可穿戴产品将是其中主要细分市场之一。纵观产业现状,可穿戴产品产业几乎都是受到运动健康需求推动,在几乎所有的可穿戴设备中,包括手环、手表、智能鞋、衣帽,健康功能不可或缺。
据环球网迅,“可穿戴技术和设备产业应用联盟”是在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技术领域开展标准化研究和对技术、产品开展产业应用的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近年来可穿戴技术和设备产业兴起后,首个具有正规背景来自社会各界精英组成的联盟。
可穿戴设备拥有广泛的形态,如运动手环、智能手表、头盔、智能穿着等等,提供多种多样的使用体验。毫无疑问,越来越多用户开始关注可穿戴设备,整个市场也极具潜力,这也促使数码厂商们将其视为新的赢利点,各种新设备呼之跃出,瞄准用户的钱包不断轰炸。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的3到5年内将不断有各种各样的产品和试作面世,形成具备以下特征的市场:
德国媒体WinFuture.de发布消息,称高通计划在下一代可穿戴芯片中加入眼球追踪功能,目前高通最新的可穿戴芯片应该就是骁龙Wear 3100,这是一款骁龙212处理器的衍生产品,具备四个ARM Cortex-A7处理器核心。
该工作提出了一种将石墨烯薄膜引入到柔性天线传感器中的应用,实现了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的压力传感,非常适合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和无线应变传感等领域。这项工作为基于石墨烯的电子器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各种传感器以及天线的性能提供了一种新型功能化石墨烯材料。
机械能-电能转换技术被认为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特别在微型化传感器、可穿戴电子器件及便携式设备的自供电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其中,摩擦纳米发电技术(TENG)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传统的摩擦纳米发电技术基于介电材料之间的摩擦起电(contact electrification),往往能够获得高电压(静电荷积累)。
将电池制作成能弯曲、易携带的配饰,甚至编入纤维制成衣服,是否会成真?2日,记者从天津大学胡文彬教授、钟澄教授、邓意达教授课题组获悉,该课题组通过一种快速、简单、连续的方法制备出一种可编织的柔性线状锌-空电池;此外还设计制备了一种具有高效氧还原与氧析出催化性能的原子级厚度的介孔Co3O4/N—rGO(介孔四氧化三钴/氮掺杂氧化还原石墨烯)复合纳米片,以该复合纳米片作为催化剂的柔性线状锌-空电池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
可穿戴产品的技术障碍之一是消除产品的材料和尺寸限制。鉴于目前的电池技术,可穿戴产品依然没有办法脱离电池形状来进行更灵活的外形设计。不过根据外媒近日消息,美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灵活的柔性纺织电池,它不仅可以正常为可穿戴设备供电,同时还可以像普通的棉布一样柔韧。
看来,华为已经做好了为智能手表增加更丰富控制功能的准备,鉴于华为的产品化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如果科技成果能够加载在智能手表等产品上,必将改变以往可穿戴产品所构建的使用逻辑,赋予智能可穿戴产品更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但是,截至记者发稿,华为未对这些新专利细节及成果落地计划给出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