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从未消失,但光伏企业对于扩产的热情始终不减,龙头企业毫不畏惧地加入产能“竞赛”中。今年以来,隆基股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协鑫集成(002506.SZ)、晶澳科技等8家A股光伏公司先后累计宣布投资总额达708.38亿元的产能扩张计划,涉及光伏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等制造环节。
2020年,中国a股市场的HIT电池概念股一共有15家,其中上海上市公司4家,深圳上市股票11家。本文给出3月中旬相关股票状况作为参考并对HIT光伏企业进行介绍。
2020年,国内多晶硅行业将形成规模企业鼎立之势,在电价、管理和技术的竞争中,西北、西南区域的多晶硅企业将继续保有优势,而中东部地区或将面临更大挑战。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适者生存”都是不二法则。
REC Silicon近日发布的一项声明表示,芬兰银行Nordea已经收回了因其某家子公司在2012年破产而获得的1700万美元的赔偿贷款。
7月25日晚间,山煤国际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7月23日,公司与钧石(中国)能源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共同建设总规模10GW的异质结电池生产线项目。异质结电池生产成本约为1.22元/W,其中硅片成本0.575元/W、非硅成本0.647元/W,成本较高。
8月30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了《关于无需国家补贴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函》(国能综函新能〔2018〕334号),批准山东东营河口区开展光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工作。
最近,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由于它们在空间上受限时的独特性质而进入材料研究的前沿,当这些范德华材料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实现单层极限时,从块体中机械剥离,它们表现出与其大量对应物基本上不同的现象。这些包括间接到直接的带隙转换。
HIT是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的缩写,意为本征薄膜异质结,因HIT已被日本三洋公司申请为注册商标,所以又被称为HJT或SHJ(Silicon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该类型太阳能电池最早由日本三洋公司于1990年成功开发,当时转换效率可达到14.5%(4mm2的电池),后来在三洋公司的不断改进下,三洋HIT电池的转换效率于2015年已达到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