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设计的核聚变实验装置、被称为“人造太阳”的东方超环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在1亿度超高温度下运行了近10秒。
在合肥的科学岛上,中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率先实现一亿度的超高温,实现了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在聚变这个全球竞争的科学顶峰攀登赛中,一直保持着领先。中国的目标,是点亮人类核聚变的第一盏灯。 “聚变是全人类的梦想。”这是李建刚对中国力量采访组说的第一句话
近年来,研究人员一直研究导致托卡马克装置运行中断和损坏的裂变反应,目前一种能够预测并控制裂变反应的人工智能系统被选定为“奥罗拉(Aurora)”超级计算机的首批项目之一,奥罗拉超级计算机预计2021年抵达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并成为美国首个百万兆级计算机系统。
英国Tokamak Energy(托卡马克能源公司)最新的聚变反应堆运行后,于今日实现了首次等离子体放电。该公司的CEO表示,2018年可以做到使堆内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1.8亿华氏度),并在几年内实现核聚变发电。
据energylivenews.com网站2017年4月10日报道,英国原子能管理局(UKAEA)宣布和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项目合作,未来5年将在其挑战性环境远程应用(RACE)中心建造一座价值1000万欧元的核聚变中心。
“核聚变能”因其清洁、高效、资源无限,被业内人士誉为“终极能源”。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七大平台之一,超导核聚变中心建设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科学研究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国际协同创新中心,将于2018年底正式动工建设。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核聚变科学研究所7日启动以等离子体高性能化为目的的氘实验,并举行了纪念仪式。该研究所力争利用与太阳能量生成机制相同的核聚变来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