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消息,两名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发表在arXiv上发表文章称,他们创造了一个“AI物理学家”,它能够推导出关于虚拟宇宙的物理定律。这一成果为“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科学工作”的设想奠定了基础。这项工作可能会对人类从事科学研究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比如生产一个“AI爱因斯坦”
正如Tegmark和Wu发现的那样,随着环境变得更加复杂,AI物理学家越来越难以理解物理定律。总而言之,AI物理学家接触了40个不同的神秘环境,能够在超过90%的案例中产生关于管理它们的物理定律的正确理论。此外,Tegmark和Wu的AI物理学家能够将预测误差减少到比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十亿倍”。
2011年,物理学家裴士基曾预测“我们最终可能达到人类文明的一个真正里程碑,届时量子技术会成为我们拥有的处理能力最强大的信息技术”,他把这个里程碑称为“量子优势”。而此前,关于有些算法无法在经典计算机上运行的理论从来没有被证实,也仍然有怀疑论者相信媒体夸大量子优势的承诺。现在,量子优势不再是争论的焦点。
自1960年,梅曼制造出世界首台红宝石固态激光器,激光技术便开始快速渗入物理、化学、生物医疗等众多研究领域,进而对大众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
据外媒报道,来自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和科罗拉多大学的物理学家,通过使用普通电子设备,制造出了比传统超快激光脉冲快100倍的光电激光器。这一进展可以将超快激光科学的优势扩展到新的应用,例如实时生物材料成像等。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中学毕业后赴英国求学,先后获电机工程学士和博士学位。1966年,他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并开发了实现光通讯所需的辅助系统,对后来互联网的出现起到重大作用。
9 月 17 日,在举行于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登台,进行了题为《人工智能的现在和未来》的演讲。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首次借助3D打印技术,利用自行研制的“墨水”,成功制造出了光学性能优异的玻璃镜片,可与市场上现有商用产品媲美。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先进材料技术》杂志上。
太阳系终于有了势均力敌的“对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北京时间12月15日凌晨2时宣布,谷歌的人工智能对开普勒望远镜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了围绕恒星开普勒-90旋转的第8颗行星开普勒-90i,使开普勒-90能与太阳“并驾齐驱”,共同成为目前拥有最多已知行星(8颗)的恒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