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设备在近两年来的发展似乎遭遇了瓶颈,采集和分析基本的数据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可穿戴设备功能性提升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对可穿戴设备仅停留在提供步数计数,睡眠监测等基本功能,AR, VR等技术开始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韩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套新型能源收集系统,当我们移动时,系统可以收集能量。我们只需要将系统附着于衣服、窗户、建筑外墙,它就可以发电。
人体汗液中富含大量潜在的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标志物,相比较常规的血液和尿液检测,其具有非侵入(Non-invasive)和实时连续监测等优势,因此可穿戴汗液传感器的研究成为可穿戴健康电子设备领域发展的重点之一。
随着柔性和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柔性储能器件吸引了科研界及工业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围绕柔性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为了延长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需要储能系统有着更高的能量密度。
Jawbone宣布“解散”,英特尔关闭了其智能穿戴业务,Fitbit盈利难预测,难道一切的一切预示可穿戴设备产业衰落了?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唱衰智能穿戴设备,但各大数据调研和分析公司认为:它们还有更大发展空间。市场研究机构IDC报告称,健康和健身似乎仍是可穿戴设备最受欢迎的应用领域。
尽管可穿戴设备自2012年后成为各厂商追逐的对象,然而发展多年,可穿戴设备却意外走进了“死胡同”,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各种层出不穷的坏消息,也不禁让人质疑可穿戴设备市场是否还有明天?Jawbone垂死挣扎,Fitbit正在走下坡路,英特尔刚刚悄悄关闭了其可穿戴业务……,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智能穿戴已死!
中新网7月31日电 在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宣布全面开放赋能后,对话式人工智能系统DuerOS不仅相继落地了美的智能语音盒、中信国安(9.340, -0.10, -1.06%)广视的G1智能高清机顶盒和极米无屏电视,近日还引发了美国权威科技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的关注和报道。
7 月 22 日,东南大学在九龙湖校区化学化工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优异压电性能的分子铁电材料。从会上获悉,该材料的合成不仅解决了 130 年来制约分子材料发展的难题,而且未来会在传感器、人机交互技术、纳米机器人等领域有诸多应用。
雷军曾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在去年的时候,站在风口上的是智能穿戴、VR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不过到了今年,智能穿戴和VR虚拟现实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市场切入点,在短暂的虚火之后便迅速萎靡下去,一众小厂商迎来倒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