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表示,为全面及时了解全国可再生能源生产、消费、供销基本情况,加强对可再生能源运行的监测与监管,为能源管理部门及有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和规划、监控行业运行情况提供依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可再生能源统计工作的要求,特制定本调查制度。
在智能制造体系架构中,作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智能研发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传统的设计制造业务模式而言,从需求调研、竞品分析,市场调研等方面获取产品设计需求,然后再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并将详细设计方案转变成可制造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流程,最后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并对外销售。从过去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流程没有什么问题,并且这种串行的研发制造流程也是目前制造企业的主流模式。
近期,国家能源局连续召集光伏行业协会、企业和专家座谈,听取各方对光伏行业发展的意见,并形成了一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方案》(下称《方案》)草案,准备在进一步听取意见后正式发布。届时,首批没有补贴的光伏示范项目申报也将正式启动。这也是“531”新政后,光伏行业首次出现新的重大发展动向。
8月24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征求《发电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导则(火电分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指出,为进一步加强发电领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推进发电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引导发电企业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机制,准确识别安全风险,积极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大力提升电力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特制定本导则。
光伏行业发展到2017年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光伏发电电价水平需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50%以上,在用电侧实现平价上网目标。按照规划,如今距离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已只有两年多的时间。而距离平价上网的时间越近,距离直接参与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的时间也越近。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王思强在21日至23日于北京举行的2018中国可再生能源学术大会开幕式上表示,从研发、设计、制造、建设、运维到检测认证……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已经形成具有较强国家认证能力的产业链,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下一步我国将从五方面着力补齐短板。
今年3月,国家能源局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可再生电力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根据该文件,未来国家将对各省级行政区全社会用电量规定最低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比重,能源主管部门按年度制定各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指标,进行监测、评估和考核。未达到配额的相关行政区域和市场主体将受到惩罚。可再生能源配额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配额”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
从国家电投获悉,8月15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朱明一行到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开展新能源业务专题调研。
2018年6月份,全国发生电力人身伤亡事故2起、死亡2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2起、死亡人数减少2人。其中,发生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1起、死亡1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2起、死亡人数减少2人;电力建设人身伤亡事故1起、死亡1人,同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持平。
近日,吉林能源局下发《吉林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省级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显示,充电桩补贴标准按照额定输出功率进行一次性建设补贴,直流充电设施600元/千瓦,交流充电设施300元/千瓦,换电站每个换电工位增补30万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采取事后补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