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结构的几何形状只要满足特定条件,并匹配入射光的波长,就能够大幅提高光学传感器的灵敏度。这是因为局部纳米结构可以极大地放大或减少光的电磁场。据麦姆斯咨询报道,由Christiane Becker教授领导的HZB(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青年研究组“Nano-SIPPE”正致力于开发这类纳米结构。
科研人员采用热聚法合成了具有类石墨烯二维片层结构的氮化碳粉末,然后通过超声剥离技术制备出量子点,并以该量子点作为发光层,采用溶液旋涂法制作了蓝色发光的量子点显示原型器件。实验显示,这种量子点材料的发光效率最高可达49.8%。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科研人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合作,首次成功将石墨相氮化碳应用于下一代量子点显示(QLED)技术,并成功制备了新型量子点显示器件。
但好在,三星主攻量子点显示技术,LGD又力扛OLED显示技术的大旗,双方各自为阵,俨然分化成两大阵营,当然这也可以被看做是未来显示技术之争。原本也大可各走各的路,全凭各自的本事,但估计三星怎么也不会想到,LGD不光要在显示技术上与三星争出个长短,它还要将胳膊伸到自个的领域中继而研发量子点技术。
为了制造新型LED,研究人员用高温条件下镉、硒、锌、硫混合合成的量子点溶液,填充了聚合物透镜与LED芯片之间的空间。研究人员采用一种硅树脂制造透镜,因为弹性使之可以将溶液注入到透镜中,而不会产生任何泄露,而且材料的透明度保证了必要的光线可以通过。
OLED面板的手机/平板甚至电视,有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就是使用寿命,主要表现为是否出现“烧屏(Burn in)”现象。在Galaxy S产品的最早几代,A屏机的“短寿”就很让用户苦恼。这几年随着材料、制造等工艺的改良,渐渐好转,但烧屏依然得不到根治。
2017年,英特尔向量子计算的商业化迈出了一小步,拿出了17个量子位超导芯片,随后CEO Brian Krzanich在CES 2018上展示了一个具有49个量子位的测试芯片。与此前在英特尔的量产努力不同,这批最新的晶圆专注于自旋量子位而非超导量子位。这种二次技术仍然落后于超导量子力度,但可能更容易扩展。
众所周知,目前彩电市场主要显示技术有三大类:普通LED、OLED以及量子点,市场覆盖率最高的当然是普通LED显示,也是技术最成熟的,不过受限于材料属性,普通LED想要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只怕是有心无力了
液晶电视已经过气了!OLED 电视都还没有上市,怎么又冒出了一个量子点电视了!到底什么是 OLED?什么又是量子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