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流行的包括X86和ARM在内的传统CPU处理器架构往往需要数百甚至上千条指令才能完成一个神经元的处理,但对于并不需要太多的程序指令,却需要海量数据运算的深度学习的计算需求,这种结构就显得非常笨拙。尤其是在当前功耗限制下无法通过提升CPU主频来加快指令执行速度,这种矛盾愈发不可调和,深度学习研究人员迫切需要一种替代硬件来满足海量数据的运算需求。
而今,重整旗鼓的“京微齐力(齐力科技)”团队,在获得FPGA公司“京微雅格”上百件专利和专有技术(含国际专利)的授权及二次开发权之后,除提供传统FPGA芯片的同时,进一步瞄准人工智能和新兴应用领域的应用需求,开启了新一代AI可编程芯片AiPGA(AI in FPGA)、边缘异构计算芯片HPA(Heterogeneous Programmable Accelerator)、嵌入式可编程核eFPGA IP(embedded FPGA core)研发计划。
2018年1月19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2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活动期间,来自CPU领军企业代表围绕国产CPU的最新进展和发展问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副总裁傅城博士、总工程师王惟林受邀出席了此次活动,分别在“国产CPU应该如何自主发展”论坛及“国产CPU的最新进展”报告会上进行了致辞演讲,得到了与会听众的广泛关注。
CPU漏洞Meltdown和Spectre爆发以来,问题依然是连绵不绝。迄今,桌面平台的Intel和AMD也没有得到100%的修复(主要是老平台的工作较多),移动平台如ARM阵营则缺乏透明度。
Intel CPU处理器曝出的Spectre、Meltdown漏洞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但其实Intel早就在进行修复了,CEO柯再奇也公开承诺会在月底前完成所有漏洞修复工作。
Intel处理器近日曝出的严重安全漏洞脚的人心惶惶,那么同属x86架构阵营的AMD这边到底如何呢?今天,AMD官方对此做出了详细的回应,AMD用户可以把悬着的心放下了。
后智能手机时代受手机市场增长放缓影响,移动芯片厂商正在向新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如VR/AR、智能汽车、物联网等。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骁龙技术峰会上,美国高通公司联合华硕、惠普、电信运营商Sprint等生态伙伴共同推出采用骁龙835平台的新型个人电脑(PC),主打持续上网功能和长久续航能力等高移化性能。这显示移动芯片正在切入传统上由通用CPU占据的PC市场,原有产业格局正在受到挑战。
在刚刚结束的OC4大会上,Oculus CTO 约翰·卡马也发表了主题演讲,指出VR走向主流并不要依赖于强大和高价的CPU,内容从业者应该从软件层面多去思考。同时他还吐槽了AMD和英伟达这样的显卡厂商。
宇航级CPU构成了人造卫星的大脑,为了能在星际空间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工作,不仅要应对极端苛刻的高温和低温,还要能应对无处不在的宇宙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