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正在北京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重点方向,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据OFweek机器人网编辑现场了解,2016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已经突破50亿美元,预计2017年将达62.8亿美元。近五年间,我国持续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
与德国工业4.0相比,“中国制造2025”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已成为中国参与新一轮工业革命全球竞争的标志性符号。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制造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路径。
据每日新闻社报道,在中国的沿岸城市——青岛,不仅是以生产啤酒而闻名,更是作为中国家电厂商的集聚地而为人熟知。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四大制造”。第一个叫智能制造,第二个叫绿色制造,第三个叫服务性制造,第四个就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一个主题,叫优质的制造。再加上一个工业强基,基本上就构成了中国制造最主要的几个方面。
在上世纪90年代,得益于资源稀缺的环境,和借着政策的东风,制造业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虽然溢价能力不高,但还是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而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可怕之处在于,可以从每一个员工身上,榨取无穷的剩余价值,单位利润乘以巨大的数量之后,总利润依旧可观。
工业4.0战略自德国政府提出以后,迅速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响应和认可,并迅速实施。工业4.0在美国叫“工业互联网”,在中国叫“中国制造2025”,其本质都是智能制造。
“到今天,我们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跟所有的国家一起站在最前沿,应该说中国是完全有机会的。”在由国家发改委指导、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2017首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21世纪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教授这样说到。
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已经推出两年多,与国内大力推崇相比,一些国外机构和媒体有些疑问,甚至认为会对中国制造业造成不良影响。
报告称,来自中国的对外投资和收购将继续成为未来几年的重要力量,因为“中国制造2025”及“一带一路”倡议等长期政策和举措将把海外交易作为核心业务。
在科技领域以外,AI技术则仍大多数是实验性质,只有少数例外──特别是汽车领域──很少有工厂已经开始采用,已经实施的AI技术都是小范围应用,主要在例如库存管理、检验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