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大唐联芯、建广资产等几家国内企业与美国高通联合创立瓴盛科技合资公司(中方占股76%,高通占股份24%),初始阶段面向中国市场主打中低端的智能手机芯片业务。事情虽过去一个多月,但业内的关注热度一直未降,讨论争议仍在继续。
近日,5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项目在四川乐山开工。该项目预计投资80亿元,2018年建成投产后年产值近90亿元。届时,我国高纯晶硅生产成本有望降至4万元/吨以下,产品品质将进一步达到N型单晶,甚至是电子级多晶硅的要求。
当“中国制造2025”携手德国“工业4.0”,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6年中国对德国投资29.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6%,存量达88.27亿美元;同一年,德国对中国新增投资项目392个,投资逾27亿美元,累计投资项目9394个,投资存量281.8亿美元。
中国制造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完成了“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升级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6月28日,世界智能大会分论坛——“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企业现场会”在天津如期举办。2016年,工信部组织评选了首批14个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
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上,日本、欧洲厂横扫过半市占率,不过因中国政府大力培育机器人产业,也让当前中国当地的机器人厂商林立,而其技术虽仍追不上日本、欧洲厂商,不过对于技术的吸收速度远超预期,正奋起直追。
自从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2014年工业4.0开始在国内流行以来,关于中国智制的大会小会就不断,中国制造要弯道赶车的说法也不绝于耳。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发布,指出要“力争用十年时间
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罗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继续推进《中国制造2025》要优先发展两个核心基础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其中
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项目办技术总监冯建国表示,目前大族激光已实现高功率光纤激光切割机产销量、紫外激光器产销量、激光打标机产销量等五个全球第一。
6月8日在宁波召开的“智·造未来”中国制造2025创新峰会上,与会专家就如何通过智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