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以来,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推动下,有关方面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重大工程带动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为稳定工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第四次产业技术的革新,“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德国被称为“工业4.0”,在美国被称为“工业互联网”,在中国则被称为“中国制造2025”,尽管在国际上对工业4.0的理解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全球主要的经济大国正在用自己的商业模式来诠释着第四次工业革命。
英国市场调查机构马基特公司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从最初的廉价外包目的地转变为全球供应链中心。海客认为,如果说之前有中企逃离中国去国外投资建厂、同时有外企看中中国的市场优势来中国投资仅仅是个案的话,这一报告揭示了“中国制造”的整体地位正在发生改变。
过剩产能怎么去?企业负担怎样降?“中国制造”如何实现由大变强?近期,有关制造业发展的争论不断,反映出产业面临的困难与瓶颈。
近日,工信部等3部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至此,《中国制造2025》的“1+X”规划体系全部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全面转入实施阶段。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了解到,随着《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1+X”规划体系全部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基本完成,11个配套实施指南已经全部发布,全面转入实施阶段。
警钟长鸣!大国之间的制造业之争,意味着中国制造真正的考验到来。成本、劳工、技术、营商环境、贸易摩擦……多重制约之下,谁能成功围?
为推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其中,“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目前,11个X已经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共同研究编制发布实施。
10日从工信部获悉,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 “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2个专项行动指南,以及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规划指南。
为了保证《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进一步促进“两化融合”,针对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仍存在平台支撑不足、核心技术薄弱、应用水平不高、安全保障有待加强、体制机制亟需完善等问题,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制造业这个“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中推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