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读卖新闻》网站1月29日报道,日本癌症研究会等机构研究人员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分析了超过1.2万份胃癌图像,使人工智能程序能够分析图像发现胃癌病变征兆。此后研究人员利用约2300份图像进行验证发现,人工智能程序检测出77个病变中的71个,检出率超过92%,已达到熟练医生的水平,并且分析一份图像平均用时仅0.02秒。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的能力从简单的动作执行到视觉、语音识别甚至可以进行逻辑思考和决策,并使得机器人能够使用于工业领域以外的更多场景。业内专家预言,未来将有一半的工作会给自动化代替,机器换人被看作是一种技术的进步和效率提升的实用工具。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人工智能大放异彩的一年。机器人“小度”与人类选手共同获得“最强大脑”的“脑王”称号,机器人“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阿尔法狗则升级为阿尔法零,完全通过自我训练就能“通杀”之前最强的人工智能对弈软件。这些机器的“智慧”在带给人们巨大震撼的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
前些时候,有条新闻在人工智能领域刷了屏:AI大牛吴恩达宣布成立AI初创公司Landing.AI。“AI将变革制造业。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吴恩达这样说。日前,在一次人工智能峰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也表示,AI企业只有与产业深度融合,才是正确发展方向。
马来西亚数字经济发展机构MDEC首席执行官雅斯敏马目在吉隆坡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马来西亚城市大脑不仅将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还将成为激励马来西亚技术创新的平台,鼓励更多本地人才开发人工智能落地应用。
在对土拨鼠近30年的研究中,动物行为学家康·斯洛伯德赤科夫教授发现,在受到威胁时,土拨鼠等啮齿动物会以声音警告同伴,这些声音中包含很多具体信息,如侵略者的大小、颜色等。现在不仅土拨鼠同伴间能相互理解彼此,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人类也有望了解它们说了什么。
尽管对AI的讨论无处不在,对其前景却并没有共识。有人说AI是未来,未来的人就算不变成机器人,也一定会跟着个机器人,如同星球大战里的R2D2和C3PO。然而,业界仍有相当部分的人相信AI只是个泡沫,不能成为像智能手机那样开创性的力量。
据外媒报道,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近日透露,他“非常担心”俄罗斯和中国在人工智能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科技不断迅猛发展,从siri到无人驾驶,从谷歌的AlphaGo到如今各场景的智能应用,以前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能读到的工具和生活方式正在人工智能的搭载下,从各个角度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带动着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推动市场经济整体快速发展。
近些年,AI语音助手的发展速度飞快,不少AI语音助手问世后都受到了许多朋友们的关注,而且AI智能语音助手以硬件为载体亮相的不少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在众多AI语音助手当中,微软小冰可以说是大家比较熟知的,聊天方式也多以逗趣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