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电(赵竹青)可爱灵巧的机器鼠、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实时测心跳的心率检测仪、领先一步享受无人值守的无人售货亭……19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举办第十四届“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开放日活动,上演了一场让人眼花缭乱的AI大秀,吸引了众多各界群众和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
自去年 iPhone X 推出3D感测人脸识别后,因带来的“无感解锁体验”获得消费者认可。3D感测技术也迅速引爆供应链。特别是作为3D感应的关键技术之一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立即获得厂商投入。
当前,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发展处于井喷阶段,言必称AI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其中,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备受关注。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近几年,它离我们越来越近,在银行、机场、商场、学校甚至手机上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如荣耀、iPhone X等手机均应用了该技术。
据悉,南威尔士警方原意是将人脸识别技术搭载在特定地点或车辆上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中,基于一个包括50万张人物图像的数据库去检查、识别参赛者的。但在后期的调查了解中,警方发现,该系统一共标记了2470人,其中竟对2297人判断失误,仅对173人进行了正确的匹配。
公开资料显示,Fingerprints目前拥有约400名员工,其中240人为研发人员,在哥登堡、玛尔摩、哥本哈根及林雪平皆设有研发中心。截至2017年,Fingerprints拥有超过100项技术专利,专利数目与工程师比率在瑞典位列第一。此番动作表明,这家技术标签浓厚的公司,将进一步重视和贴近中国这个大市场,以更积极的姿态布局和发掘生物识别这个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这件事,就是美国军方最近搞出来的一个大新闻。据《The Register》专栏记者凯蒂安娜·库奇4月17日的一篇文章,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正在研究一项技术,通过AI的深度学习技术的加持,未来将可以实现黑暗中识别人脸的可能。
正如同先前迷幻贴纸、棉花田演唱会图片的研究,研究人员正试图透过测试任何潜在的黑客手段,让图像辨识技术能够更加安全,而来自中美两国研究团队近日则在 arXiv 平台上公布了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他们发现如何欺骗“脸部辨识”应用的细节。
不难看出,百度“先技术后场景”的思路正在改变,逐渐成为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双管齐下,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推动AI技术商业化。而高速运转状态的AIG,正在给百度源源不断地提供前沿、实用和有竞争力的技术,同时帮助百度AI技术落地和开放。
据了解,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是目前手机厂商主要采用的生物识别方案。其中,人脸识别难以被伪造但应用处于初期,指纹识别的应用最为广泛。虹膜识别因为需要手机厂商具备较高的技术实力,而很少被应用。不过,由于每个人的虹膜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所以虹膜识别的安全等级是目前生物识别方案中最高的。
十多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平安城市”的建设,也带动了以视频监控为主的安防产业链的飞速发展。2016年正式登陆新三板的深圳安软科技,长期在移动警务领域精深钻研,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突破,安软科技也在运用技术创新解决警务安防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