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送暖,百草吐绿,这一派春天的气息,恰如储能行业。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储能在我国能源产业中的战略定位,提出未来10年储能领域的发展目标并强调了储能的5大任务,引起了业界关注。
据报告预测,2017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将达36.5亿吨标准煤,较2016年有所回升。原煤产量约36.5亿吨,天然气产量约1500亿立方米,原油约2.0亿吨,一次电力约1.9万亿千瓦时。
除了联邦实施的PTC、ITC政策以及州一级实施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和绿色证书制度之外,依托完善的电力市场,美国可再生能源开发企业、电网企业和电力用户探索了适合不同应用领域的可再生能源多种融资和商业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作为全球光伏产业领跑者,我国光伏应用市场的发展趋势一直备受关注。分布式光伏由于具备灵活、易消纳、政策支持力度大等优点,近来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光伏产业的新风口。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424万千瓦,同比增长200%,其中8月份以后每月并网容量占比都在50%左右。
根据美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和Redwood软件公司(以下简称“Redwood”)联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涉及到推动机器人自动化所需的研发投入时,美国依旧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第四次产业技术的革新,“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德国被称为“工业4.0”,在美国被称为“工业互联网”,在中国则被称为“中国制造2025”,尽管在国际上对工业4.0的理解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全球主要的经济大国正在用自己的商业模式来诠释着第四次工业革命。
《哈佛商业评论》日前就自动化发表评论文章,称现在CEO们大约25%的工作时间都花在了可以让机器替代的活动上,例如分析报告和数据以做出决策。文章提出,企业应该拥抱机会,从自动化带来的生产力增长潜力中获益,并且制定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对持续进步和创新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