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京东方A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的驱动IC部分进口,部分国产。公司将会在国内具备供应的条件下,加大推进国产化材料导入。
从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情况来看,2010-2016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速越发趋于平缓。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7.9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
埃斯顿预计,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区间为5215万元-7221万元,净利润变动幅度为30%-80%。公司表示,业绩增长原因主要系,预计公司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业务高速增长,运动控制系统业务快速增长,数控系统业务稳步增长,收购公司并表及协同效应初见效果。
2018年初,美国CES上,创维展出了自主研发的AI(人工智能)画质芯片。而早在2014年,创维便携手华为旗下的海思,共同承担国家核高基重大项目,一起开发了首款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视芯片V800,填补了我国电视系统芯片的空白。
当前,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成长速度有目共睹。据参考消息网,日媒报道我国正力推半导体国产化。业内分析,受芯片产业向亚洲转移的影响,加之在行业高速发展、技术进步和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共同助力之下,行业整体崛起之势已是必然。财通证券预计,2017~2018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各产品领域都呈现出增长态势。
刘巍:这五年以来核电领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我觉得是有了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第三代的核电站,这是很不容易的。 在核电的技术上面我们已经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技术,才建成现在目前的“华龙一号”。我们现在国产化率应该说是85%到90%,甚至国外的电站都在开始买我们的东西。我觉得这五年对于我们来说,特别对于我们整个核工业,核电行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相信再过两年到2020年能够看到我们的成果,“华龙一号”能够顺利建成。
12月6日,安徽省首个12吋晶圆代工的企业、合肥市首个百亿级的集成电路项目——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晶合集成项目是安徽省首条12吋集成电路生产线,也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面板驱动芯片制造的12吋晶圆代工企业,是海峡两岸合作的时代之举。
“芯片已成为中国进口的最大宗商品。”曾有业内人士如是感慨。据半导体产业协会(SIA)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1月,全球芯片销量达到306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面向中国市场的芯片销售同比增长20.5%。
记者8月31日从科技部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我国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核电专项)实施10年来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装备制造方面,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一大批重大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我国具备年产6到8台套三代核电设备供货能力,三代核电综合国产化率从2008年依托项目的30%提高到85%以上。
这是国内特殊化学品制造商和经销商福建博纯材料公司位于泉州的工厂。5 个月前,来自美国的特殊材料公司应特格(Entegris)与博纯签订协议,在博纯泉州工厂共同扩张工厂产能,制造 Entegris 特殊化学品。日前,工厂产能到位,从该工厂制造的首批合格气体产品正在运往国内客户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