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芯片产业的重视程度超越以往。2015—2016年,中国芯片设计企业从736家猛增到1362家,2017年,国内芯片设计企业总数达1380家,在全球中占有的比率为14.5%。近年来,国家与企业加大对“中国芯”的投入,在芯片研发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也相继问世。
高通在手机领域按照整机售价收取一定比例专利费的商业模式让其饱受质疑,当高通试图通过收购荷兰恩智浦,把目光瞄向自动驾驶和物联网领域,并于近日明确宣布收取专利费时,同样引发外界恐慌,高通将如何收费?
在中美贸易摩擦之后,芯片瞬间就火了,从原本的资本市场毒药,变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不仅原本搞区块链、互联网的企业纷纷转型做芯片,一些原本和芯片关系不大的公司也宣布进军芯片,整个行业呈现出"万众创芯"的乱象。然而,"万众创芯"对于解决中国"缺芯"困局意义有限,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万众创芯",而是"万众用芯"。
1958年,仙童公司就生产出第一批硅晶体管。一年后,德州仪器便发明集成电路,集成电路革命正式开始;而彼时的中国正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温饱问题尚难以解决。改革开放后,无论是国家还是市场,都“没有那么多资源可以投到这个烧钱的行业里去”。
在大部分电子产品中,几乎都要使用芯片,这些负责逻辑运算以及存储的芯片也为电子产品赋予了灵魂。而芯片的研发,也代表着国家高端制造的综合体现,但是这样一个关键的电子元器件目前国内还主要依赖进口。
中国是半导体制造商中最大的制造商,但是全球十大关键电子元件制造商没有一家来自中国。内存芯片市场已经越来越集中在美光及其两位韩国竞争对手手中,他们从去年从超级计算机至智能手机所有关键设备中获得创纪录的利润。
日前,移动端芯片巨头英国ARM公司宣布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安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ARM mini China”,新公司4月底开始运营。中资方持有安谋科技51%的股份,ARM持有其余49%。ARM是在移动端芯片设计的老大,在手机处理器领域占有90%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对于我这个在IT行业做过40多年厂商、用户、记者的人来说,对于目前中国生芯养芯也非常着急,甚于认为这是中国IT产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尽管我一周前写过一篇《别时空错乱瞎评芯》得到众多读者们正面的支持和一些人的反驳后,我仍觉得好多话没说完,经过上周的采访、查阅资料、反复思考后,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从头评论中国芯生。
2018年初,美国CES上,创维展出了自主研发的AI(人工智能)画质芯片。而早在2014年,创维便携手华为旗下的海思,共同承担国家核高基重大项目,一起开发了首款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视芯片V800,填补了我国电视系统芯片的空白。
在中兴与华为后,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科技企业以各种形式被卷入中美贸易战中,特别是在人工智能(AI)上的合作,这也让中国官方与业界对于如何赶快掌握“中国芯”的焦虑愈演愈烈,不过也有陆媒点名,包括百度、阿里等网络巨头其实都已默默“上芯”,中国有机会赶超的,就是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