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刁石京说,我们整个的芯片产业近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越来越接近于市场的第一梯队,特别是在芯片设计方面,产业规模取得了快速的扩大,已经渗透到我们从人民生活,到了工业领域,到我们未来的一些人工智能,到智能汽车等等多个领域,都已经在采用国产的芯片在支撑他们这些产业的发展。
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量高达3770亿块,超过2601亿美元,而同期中国的原油进口总额仅约为1500亿美元。中国在半导体芯片进口上已经花费了接近原油两倍的价钱,芯片产业也确实是我国亟待提升与改善的领域。
还有,包括地平线机器人,发布了我国首款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这也是中国首次推出大规模量产流片的人工智能处理器。寒武纪则成为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芯片厂商,早前有报道估值高达20亿美元,目前寒武纪终端处理器IP产品已衍生出1A、1H等多个型号,在未来数年,全世界有数亿终端设备可望通过集成寒武纪处理器,包括华为海思使用寒武纪1A处理器。
“思考者”可支持神经网络,该芯片独特之处在于低能耗驱动——8节五号电池就能够满足该芯片一年下来的耗电量。除此之外,“思考者”可动态调整自身的计算和记忆要求,从而适应设备中的软件在运行时所需的条件。
一位创业者反思,“中美贸易战开打,美国拿华为中兴开刀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在很多关键技术节点上我们受制于人。模式创新终有尽头,国与国的竞争,不是靠谁点的外卖多,终究还是靠硬科技,硬实力。靠送外卖,我们永远赢不了未来的竞争”。
这段时间,5G成了大热门,全球各大厂商都开始紧密锣鼓的抓紧研发5G芯片。紫光联合英特尔启动5G战略,三星夺得高通5G芯片代工,华为拿出50个亿研发5G,这些都说明下一步的风口就在5G领域,大战一触即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厂商能否力挽狂澜,一举夺得头筹?
中国芯片产业崛起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根据产业竞争结构来看,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降低,竞争力较强;从需求市场来看,中国凭借经济发展速度快的优势,消费市场也在逐渐扩大。而2018年将成为芯片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中国崛起的新时机。
拥有百年历史的汽车产业,正在迎来历史性变革。智能驾驶可能是未来几年影响世界最深远的技术革命,谷歌、苹果、特斯拉和百度等巨头都开始积极布局。与此同时,很多新兴智能公司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世纪大战进行角逐。
面对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的幂次爆炸,创新已经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展讯自2001年成立以来,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一系列中国“芯”研发成果获得了全球市场的肯定。
博通1300亿美元要约收购高通遭抵制后,博通仍不死心,近日该公司公布了11名高通董事提名人选,意欲强推敌意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