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晶科能源(纽交所代码:JKS)公布了截至2019年9月30日未经审计的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太阳能组件总出货量为3,326兆瓦,同比增长12.6%。总收入为74.8亿元人民币(10.5亿美元),环比增长8.2%,同比增长11.8%。毛利率为21.3%,相比2019年第二季度为16.5%,2018年第三季度为14.9%。营业利润为6.388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145.4%,同比增长237.1%。
光伏电缆时常暴露在阳光之下,太阳能系统常常会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使用,如高温和紫外线辐射。在欧洲,晴天时将导致太阳能系统的现场温度高达100°C。目前,我们可采用的各种材料有PVC、橡胶、TPE和高质量交叉链接材料,但遗憾的是,额定温度为90°C的橡胶电缆,还有即便是额定温度为70°C的pvc电缆也常常在户外使用,目前国家金太阳工程频频上马,有许多承建商为了节省成本,不选择太阳能系统专用电缆,而是选择普通的pvc电缆来替代光伏电缆,显然,这将大大影响系统的使用寿命。
近日,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发布《关于组织召开“市电力公司暂停垫付光伏补贴交流会”的通知》,计划于2019年11月29日召开主题为“关于民营企业对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拟停止垫付相关补贴的意见和建议”的会议。
日前,全球极具创新力的光伏企业晶科能源(“晶科能源”或者“公司”)(纽交所代码:JKS)今日宣布,公司已加入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SEIA)董事会。SEIA是美国太阳能行业的全国性贸易协会,其使命是推动“光伏+十年”,在2030年实现美国20%的电力来自太阳能的目标。
近日,华为和新加坡Hexagon Holdings旗下项目开发部Hexagon Peak 宣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越南200 MW大型地面太阳能项目上进行合作,该项目预计将于2021年第一季度并网发电。
六年前,当通威太阳能第一批年轻人来到江淮湖畔,为创建通威太阳能生产基地,以8.7亿元购入了位于安徽合肥的全球单体规模最大太阳能电池片工厂时,他们可能没有想到,这里将走出一家全球最大晶硅电池生产企业。六年后,通威太阳能成都四期3.8GW项目投产,成都基地成为全球首个10GW电池基地,见证通威太阳能发展迎来新的里程碑。
作为唯一一种可调节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光热发电技术一直被认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其高居不下的发电成本却让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并极大程度地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大范围部署。
组件端:在多晶电池片、硅片相继崩落后,多晶组件价格也呈现混乱局面。不少厂家常规多晶组件跌至每瓦1.6元人民币以下,个别项目也出现较激进的低价,预期降价对需求的刺激在短期内也无法体现,近期价格将持续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