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马云在浙商大会尾声为今年双十一天猫数据遭质疑站台发声:“我向大家保证,数据时代每一分都做不了假。”并表示:“双11不是阿里的成功,是中国内需的成功。”以此回击此前的市场质疑声音。
中国互联网领域数据造假问题旷日持久,俨然成为了互联网领域的“癌细胞”,如今似乎到了不得不根治的临界点。据报道,2017年全年有12部影视剧点击量破百亿,其中最高的一部播放量甚至达457.9亿次。很多影视作品的“大”数据远超全球人口总数,使得不少网友调侃说“中国8亿网民已然不够用了”“全球人口凑不足一部剧的点击量”。
河北省环保厅获悉,近期,河北省环境综合执法局将联合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执法研究部有关专家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专项整治。对发现篡改、伪造自动监控数据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6月25日7时许,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曝光了在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中丹阳市龙江钢铁超标排放、数据涉嫌造假。6月29日,中共丹阳市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平台“丹阳发布”通报称,该市企业龙江钢铁存在数据造假情况,3人被刑拘。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数据造假危害甚大,大家都非常清楚,但即便如此,造假现象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为了让数据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有的地方把监测点搬出重污染区,有的地方直接篡改伪造监测数据。之所以明知故犯,除了违法成本低,以往地表水水质的属地监测机制,也让铤而走险者有了可乘之机。
通报显示,该文件由华为总裁任正非于2018年1月17日签发。通报称,“近年,部分经营单位发生了经营质量事故和业务造假行为,公司管理层对此负有领导不力的管理责任”,经董事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对公司主要责任领导作出问责,并通报公司全体员工。
继神户制钢、日产汽车、三菱材料等产品相继被曝“造假丑闻”后,11月28日,全球最大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商日本东丽,也被爆出了持续8年的“造假丑闻”。12月7日,日本媒体报道称,涉及东丽造假产品的13家企业陆续露出水面,多家公司与汽车相关。
据日媒报道,周二早间,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商日本东丽株式会召开发布会,承认旗下生产轮胎用线材的子公司Toray Hybrid Cord Inc存在数据造假行为。内部调查发现,在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该子公司内有149例不当处理数据的情况,影响到13家客户。
11月24日,日本三菱综合材料发布公告,承认其旗下三家关联公司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不合格产品涉及船舰、汽车以及飞机等海陆空三大领域,因此事受影响客户高达258家。日本制造业到底怎么了?
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社长竹内章11月24日在记者会上承认,公司下属的三个子公司——三菱电线工业、三菱伸铜和三菱铝业存在出厂产品技术参数造假问题,就此向社会公众表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