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美国政府对中国挑起贸易战,引燃并推动事态升级。面对贸易摩擦,国内出现了“恐美论”“必输论”等错误观点和悲观论调。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学者、主流媒体和知名机构看好中国发展前景,认为中国完全有能力维护自身利益,贸易战扼杀不了中国经济发展势头。
10月8日,刚刚出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在美国耶鲁大学召开记者会时批评特朗普政府,直言其怀疑气候变化学说是“愚蠢”的。
从庙堂到民间,从专业研究人员到普通百姓,关于中美贸易冲突的讨论不绝于耳。深度的讨论需要全面的国际关系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分析。
首先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有更多的企业家,而企业家的培养光靠企业家精神是不够的,企业家精神必须跟实体结合在一起。这里面就涉及到商品的功能性问题,功能比产品更重要”。我们在光华讲课的时候,经常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讲,有一个生产梳子的工厂招4个推销员来,去推销梳子,而且指定了必须到庙宇里去推销。
文章认为,不可否认,中国依然是出口导向经济体,而美国消费者是其最大客户。但是,出口份额在中国GDP中的占比已从2007年的37%下降到如今的不足20%,这是10年(经济)再平衡的重要结果。依靠内需的更多支持,中国能更好地扛住那些针对其出口商的关税及其他行动带来的压力。
但是,近期美国加州发布自动驾驶测试排名已经提供了自动驾驶变得更为安全的证据。Waymo的车辆在公共道路上行驶了400万英里——它在自主驾驶时涉及的唯一事故是其他车辆中的人造成的。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 一些联网的设备配备一些传感器,收集各种信息,发送给制造商用于分析。它们好似一个数字的吸尘器,在以平均两倍的速度增长。慕尼黑的创业企业Bragi开发的无线耳机却并不如此。他们保留了大部分收集的信息(如穿戴者的生命体征),在本地数据处理。
高速增长的背后体现着中西方社会深刻差异:经过长期发展,西方的大企业通常都有自己的一套公司内部信息系统,抛弃起来成本太低。而中国的公司的IT,基本上都处于低级水平。经济学人指出,这将为阿里云等中国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绝佳的机会: “普通中国公司都会直接跳到云服务上来”。
机器会让我们失业?这个问题人类已经思考数十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在《新金融秩序》中表示,随着科技进步,许多现在人工完成的工作都将被机械取代,世界经济格局必然重新洗牌,部分劳动者能够适应新技术的出现,这些人将走上完全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而总有一部分人将失去所有的工作。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安装的机器人数量最多,并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据国际航运联合会估计,去年中国的机器人出货量猛增了27%,达到9万台,创下了单个国家的出货记录,几乎占到全球总量的第三,预计到2019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16万台,几乎比现在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