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28日,第44届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大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简称ISCA)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博士生李兆石在会上做了题为《不规则应用在可重构架构上的激进流水技术》(Aggressive Pipelining of Irregular Applications on Reconfigurable Hardware)的报告。该研究成果大幅提升了可重构计算芯片的可编程性。
一组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了一种新的3D打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缩短打印时间和节省材料高达90%,同时完全消除了设计和制造工作流程中耗时的机械编程。
作为一种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从电子设计的外围器件逐渐演变为数字系统的核心。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工业控制、无人驾驶、大数据等对并行计算有强烈的需求,以及半导体工艺技术的进步,FPGA的未来被持续看好。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FPGA有着重要意义。
片上系统(SoC)中的电路集成推动了当今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人们希望将复杂而灵活(可编程且可配置的)的模拟、数字和处理引擎整合到一个芯片上。这个趋势使得SOC和MCU集成了各种复杂和高级的模拟功能。这些灵活的模拟电路不仅能让我们在设计时配置各个模块,而且还能在系统运行时动态地重新配置模块功能本身。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软件开发行业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程序员需要在大学或工作中花费好几年时间才能学习掌握一些编程知识,熟悉了解一些昂贵的服务器性能,而现在,只需几周时间就能搞定一项网页开发编程语言了。
近日,可编程芯片Barefoot Networks刚刚完成了其第三轮融资,共融资2000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参与了这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