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分布式光伏、家庭光伏的迅速增长,以此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展之势越演越烈。在这一过程中,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使用寿命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徐锭明指出,构建起能源行业的诚信体系才是化解问题的根本之策。
如果你关注近年来手机行业的发布会,那么对于“虹软”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作为一家24年来专注于计算摄影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公司,已经与全球多家知名厂商深度合作,其算法正被全球约80%的安卓手机所采用。然而在GMIC 2018上,虹软却高举“免费”和“开放”的大旗,带来了其人工智能开放平台。
自去年以来,不少省份出台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相关政策,在业内看来,这开启了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蓝海。面对快速变化的中国储能市场,作为全球火电储能联合调频技术的开创者,北京睿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睿能世纪”)也在加码辅助服务市场,并为此发起“全球合作伙伴计划”,携手ABB、NEC EnergySolutions、普星聚能联合打造“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品质”的火电储能联合调频解决方案。
中兴困局逐渐凸显国产芯片的软肋。近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中兴通讯的出口禁令,美国公司将被禁止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时间长达7年之久。中兴被禁的背后也暴露了目前高科技企业的缺芯之痛。然而不久后,阿里巴巴达摩院自主研发AI芯片,并全资收购中天微助阵也让人看到了中国芯崛起的曙光。除此之外,百度、腾讯也早有布局,中国芯片产业的集结号似乎已经吹响。
回顾西门子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伙伴关系,西门子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赫尔曼表示,“在经历4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正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为了实现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和繁荣社会而投入创新、创造和建设。在中国,实现数字化企业正当时!”
连日来,中兴和华为事件的持续发酵,让“芯片”成为了国民话题。一方面,我们看见了国内芯片产业在基础技术、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无比虚弱;而另一方面,“AI芯片”的大踏步发展也让人们看到了国内芯片产业的曙光。
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中国智造领域或许孕育着巨大的机会,也引起了不少资本的关注。中科院国科嘉和基金,也是高度关注智能制造领域投资机会的机构之一。近期国科嘉和执行合伙人陈洪武通过亿欧专访,介绍并分享了国科嘉和的中国科学院资源及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全面布局。
最近几年,伴随着中国企业机器换人速度的加快,机器人年销量平均增速到达30%以上,其中的并联机器人的销量增速更是超过40%。快速增长的市场也吸引了资本的关注。成立于2013年的阿童木机器人,2017年8月时就已经获得了超3000万元A轮融资。如今经过了近3个季度的发展,阿童木机器人创始人宋涛,通过亿欧分享了阿童木近期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的一些计划。
由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联合主办,广州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双月座谈会”日前在广州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工商学院院长张菀洺等专家围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对于企业来说,将其数据和软件平台迁移到云端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主张。一些企业的IT部门正在探索和学习运行内部私有云和第三方公共云服务的组合。随着企业计算需求和成本的变化,创建混合云平台可使工作负载在私有云和公共云之间移动,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数据部署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