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动力电池行业的洗牌到了什么程度了呢?6月27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分析到,“市场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小型低水平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同时指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
对于行业的洗牌,实力较强的企业都有所行动。数据显示,2017年电池收购项目就达到了38个。加码扩大产能、兼并重组、抱团取暖,动力电池企业都在大浪淘沙中不断努力。
宁德时代启动IPO上市,与上汽、东风、长安等车企发展合作关系,估值突破千亿元;比亚迪分拆了电池板块,在美独资兴建美国最大电动巴士工厂;南都电源拟收购华铂科技49%的股权……
但显然,不是每一家动力电池企业都有成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实力和运气。
目前,动力电池行业两级分化明显。东吴证券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电池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基本为80%,二线为30%,中小电池厂仅为15%。
2018年,政府补贴退坡,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低于105Wh/kg,将不能享受补贴。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同时也被提高。
并且,陈清泰指出,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寡头垄断的特征,对外依存度高。锂、钴等上游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数据显示,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与去年初相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政策和下游市场的倒逼使得动力电池企业步步为营,上游原材料涨价让不少企业直呼受不了,多重夹击也加快了电池行业的洗牌速度。
此外,在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发生变化的同时,韩国企业LG化学、三星SDI等抢先一步开始布局中国市场,预示着其他海外动力电池企业也将快速跟进,这将导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加剧。
除了紧张的局势,从国内外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现状看,在动力电池领域,我国已经不缺核心技术,国内开发的锂离子电池单体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已经跻身国际领先行列,但在产品均匀一致性、系统集成技术、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方面需加紧追赶,这个差距目前还在缩小。
在行业加速洗牌的当下,已经有1/3的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如此严峻形势之下,对于动力电池企业尤其是小型低水平的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如何避免被淘汰,这真的是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