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电(赵竹青)可爱灵巧的机器鼠、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实时测心跳的心率检测仪、领先一步享受无人值守的无人售货亭……19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举办第十四届“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开放日活动,上演了一场让人眼花缭乱的AI大秀,吸引了众多各界群众和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
寒武纪云端人工智能芯片比传统终端芯片结构更加复杂,规模更大运算能力更强。芯片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平衡模式,等效理论定点运算峰值达128万亿次每秒;一种是高性能模式,等效理论定点运算峰值可达166.4万亿次每秒,峰值功耗110瓦都不到。
北京时间5月3日,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发布了寒武纪MLU100云端智能芯片,它和终端芯片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运算能力更强。
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中国智造领域或许孕育着巨大的机会,也引起了不少资本的关注。中科院国科嘉和基金,也是高度关注智能制造领域投资机会的机构之一。近期国科嘉和执行合伙人陈洪武通过亿欧专访,介绍并分享了国科嘉和的中国科学院资源及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全面布局。
北京11月6日电 中国科学院孵化的寒武纪科技公司6日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采用与“阿尔法狗”类似的深度学习技术,适用范围覆盖了图像识别、安防监控、智能驾驶、无人机、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的重点应用领域。
今天,由中科院计算所孵化的智能计算领域创业公司“中科睿芯”牵头发起、联袂中科院计算所和中关村顺义园管委会共同打造的“北京智能计算产业研究院”(下简称“研究院”)在北京市顺义区揭牌成立。研究院首任院长由中科睿芯CTO张浩担任。
11月28日,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2017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6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饶峰和同事研发出一种全新的相变材料——钪锑碲合金,可在不到1纳秒内实现多晶态与玻璃态两种相态之间的转换。发表在本周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的这一研究成果,突破了相变存储器(PCRAM)的存储速度极限,为实现我国自主通用存储器技术奠定了基础。
1月6日电 6日,中国科学院孵化的寒武纪科技公司在北京发布了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面向低功耗场景视觉应用的寒武纪1H8、拥有更广泛通用性和更高性能的寒武纪1H16,以及可用于终端人工智能产品的寒武纪1M。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联合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北京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国际首台机载离超过1km,成像视场角超过3°,并率先完成了基于系留氦气球、车载和运-12机载平台的激光三维强度关联遥感试验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