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媒27日报道,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创下了1995年以来的历史新低。劳动生产效率是表示每位劳动者的劳动效率达到多高的数值,2015年日本为9.5063万美元,比5年前减少10%。在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29个主要成员国中排名第十四位,与达到最低水平的2008年、2014年相当。
我们看看大数据也能够发现,日本“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从1996年的99家,锐减至2016年的52家,这个数字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为了避免因资不抵债而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东芝正加速变卖旗下资产以填补资金漏洞。11月出售完电视业务之后,东芝进而宣布将考虑向第三方出售美国西屋电气相关资产,并将通过发行新股的方式筹集6000亿日元资金。
材料行业是关系到各行各业的一大基础行业。“日本制造”曾是“精益求精”的代表,“完美工艺”的化身,其背后的工匠精神一直备受推崇。一系列大公司造假丑闻”案例令“日本制造”黯然失色。日本的材料制造案例应该引起我国材料行业的重视,否则会牵连到如汽车、航天航空、机械制造等各行各业。
在碳纤维巨头东丽之前,日本制造已经接二连三陷入造假丑闻。2017年,舆论口诛笔伐,“神话”集中坍塌。丑闻之外,不断被新兴市场挤压的消费品领域,也出现了日本制造收缩的局面,刚被海信吞下的东芝成了活生生的例子。
据日媒报道,周二早间,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商日本东丽株式会召开发布会,承认旗下生产轮胎用线材的子公司Toray Hybrid Cord Inc存在数据造假行为。内部调查发现,在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该子公司内有149例不当处理数据的情况,影响到13家客户。
10月以来,神户制钢、日产汽车、斯巴鲁等一连串造假丑闻,让日本制造业深陷泥潭,而今天,日本“造假天团”又添了一名重量级成员!
说到日本制造业企业,相信大家心中都会涌现一些大名鼎鼎的名字,比如说松下、日立、东芝、夏普、三洋、三菱等等,这些企业在制造业可谓是大名鼎鼎,其生产的产品在中国上个世纪80、90年代是让人抢购的抢手货。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业,在中国乃至全球人民的心中,都是精致、严谨的代名词。然而最近,日本制造业却“遭遇地震”。一桩桩造假内幕被相继曝出……涉事企业偏偏还是百年老店,造假更是从10年前就开始了……
纵观整个日本经济发展史,松下电器的地位堪称巨无霸:2015年,松下电器实现营收629.21亿美元;2016年,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128位。目前松下电器在世界上拥有员工超29万,仅中国地区高达5万多。